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诸朝来我农家乐(123)

作者:酒禅 阅读记录

但天幕总算是安静下来了,众人也能专心看天幕上的客人们专心切红薯了。

朱棣虽然之前没怎么下过厨,但是他的刀法真的很不错,一个红薯在他手下过不了一秒就成了合适的大小,一个人砍的比旁边几个人加起来都快,丹丹都快搬不过来了,忙的不得了。

徐雪筠还在给她灌迷魂汤:“筠筠姐姐小的时候都没有丹丹这么厉害,丹丹真棒!一个人就可以把红薯都装到盆里!等晚上姐姐给你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可得好好表扬表扬你!筠筠姐姐就没有见过比丹丹还厉害的小朋友,诶呦诶呦,不用给姐姐捶腿,姐姐一点都不累。”

这一通操作下来,刘姨就只能无奈的看着自家小姐把丹丹小姐指挥的团团转。

徐雪筠半点愧疚都没有,孩子就这个时候最好玩了,她带她一天这么辛苦,让她帮忙捶捶腿怎么了。

这么多人一起工作的效率是很快的,没过多久一盆盆的大红薯又变成了一盆盆的红薯块。

刘姨让人搬过来的机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研磨机,工作原理很简单。

把红薯块从上方的投料口投进去,拿一个盆在下面的出料口处接着,源源不断的被磨碎的红薯就会从出料口处滑下来。

丹丹好奇的戳了一下,又嫌弃又开心的举起来手:“姐姐,像泥巴。”

的确像泥巴,因为现在还没有过滤,里面还有大量的淀粉。

一盆接完之后再换一盆,不得不说科技改变人类命运,用机器的确要比手动的快的多,甚至要比切块还快,很快就磨好了。

接着刘姨又去找了几块大纱布叠在一起,她说:“这纱布一定要够大,因为要拎起来挂着,小的纱布最多勉强装住,但是四个角没有余量,不好绑起来。”

为什么要拿好几块呢,因为农家乐没有专门做红薯淀粉的大纱布,所以刘姨觉得一块纱布有点薄,滤不好,还担心破。

这和之前做秋梨膏的时候不一样了,秋梨膏当场挤完就行,这个却要像徐雪筠做干巴酸奶一样,一点点的滤出来,滤干净。

不过因为现在红薯泥还是比较干的,挂一晚上也出不来水,所以得先往里面加点水,让它成为‘红薯浆’。

“这水能多加就别少加,多加了反正就是沉淀的时间久一点,要多用几个盆子装,也不费事,但要是少加了,太稠,红薯浆就全部都留在纱布上了,滤不下去。”

刘姨一边说一边往里加水。

她加完第一盆,其他几人大概知道红薯浆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二,也开始比照着加水。

刘姨还说:“其实最好用缸,尤其是四川自家的那种大土缸,因为那种比较高,下边收口还窄,明天好舀水,但是咱这儿没那么多大土缸,就只能用盆了。”

农家乐不锈钢盆倒是有很多的,所以刘姨也算是尽力找了几个最高的不锈钢盆。

这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几人听得很认真,如果不是他们的东西都带不回去,说不定还有人会拿本子给记上。

把水加进去之后,就用长柄锅瓢费力搅开搅匀,全部搅匀之后,刘姨就把纱布给吊起来了。

厨师长这一会功夫也忙完了,过来一瞅给她搭了把手,还奇怪:“你这吊的和我老家吊的不一样,咋是这个吊法。”

“那一家一个吊法,反正能吊起来就行。”

刘姨的吊法是找两根木条做了一个十字架,然后把纱布的四角都给钉在木条的四角上,这木工活都是刘姨自己做的,厉害着呢。

接着就可以过滤了,刘邦这一会儿半点儿都没插科打诨,严肃正经的好像不像是他一样,一瓢一瓢的往纱布里加着红薯浆。

刘姨就开始握住十字架的两角开始晃动。

“这滤浆也是有手法的,你不能让这个纱布一直不动,这样纱布下边就被堵住了,红薯浆就过不去,你得让红薯浆在这个纱布里一圈一圈的转。”

众人一看,发现还真是,在刘姨这样的过滤手法下,纱布中留下来的红薯纤维都被团成了一个团,而没有糊在纱布上。

朱棣终于没忍住问了:“刘姨,如果不想手工做,也没有研磨机,可以用石磨吗?”

石磨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最初叫做‘硙’,只知道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它,相传是鲁班发明的,能够确认的是直到汉代,‘硙’这个名称才被磨取代。

鲁班是我国的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战国《世本·作篇》中记载说,春秋战国之际的公输般发明了旋转型石磨,公输般就是鲁班,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公输般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最被众人认可的是说鲁班其实姓姬,公输是他的氏,名叫般,“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这一点可以从许多记载中人们所尊称的公输子看出来。

就像是孔子孟子墨子一样,鲁班因为他的才能被人认可,所以被称为公输子。

那为什么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呢?因为在古代有许多人会依靠地名或者这个人的职位来称呼人,而鲁班是战国时期鲁国人,所以鲁班这个名字,意思就是鲁国的大师班。

石磨在当今时代有许多孩童都已经不认识它了,甚至可能连见都没见过,但在古代石磨是村子里除了牛之外最重要的财产,它可以将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即使古今的工艺有很大的区别,造型上也都有升级和改造,但石磨的作用在这几千年来都未曾有过改变。

上一篇:重度喜欢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