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古人直播从重婚案庭审开始+番外(187)

作者:泠水七弦 阅读记录

【我们在做普法宣传。】

【……律师应当践行执业为民的宗旨,将执业活动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说完这段官话后,姜海蓝笑眯眯地“说”,【包括但不限于:村居法律顾问、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法律援助案件、普法宣传等等。】

【普法宣传有开讲座,比如什么普法进校园、普法进社区、普法进单位、普法进企业、普法进乡村……还有像我们正在做的发宣传单、宣传册,给民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嗯,这种普法宣传,公检法司也会做。】

【我为群众办实事嘛!】

北宋位面。

范仲淹仰头望着天空,他的眼底,清晰地倒映出挂在律师们身后那条红色横幅。

普法宣传啊……

他在心底叹了口气。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子说:“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于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嘴上说着“爱民如子”,但怎么可能真的对百姓视如己出?

他们无一不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希望百姓无知地安分着,无论遭遇什么、无论如何被压迫都能老老实实认命。

然后反过来说,百姓天生愚昧。

百姓愚昧吗?

范仲淹脑子里一片混沌,那种颠覆认知的感觉让他心脏绞痛。

如果从小就让他们念书识字,如果让他们能够了解朝廷的政策和法律,如果让他们离开世代生存的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让他们有选择做什么工作的权利……

那他们还会愚昧吗?

他下意识地抬手按住自己的心脏,望着天幕上拿着宣传册,正向律师们咨询的人,他们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

他们,愚昧吗?

他不由得苦笑。

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再度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范仲淹的眼神逐渐放空,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之中。

您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您是如何跳出这个“自古以来”,看到了千百年“忠君爱国”背后的不合理?

您又为何能够将这片土地导向一个做梦也无法想象的未来?

苏轼同他弟弟说道,“你看,他们律师明明不是官府人员,却如同官府人员一样做着这些事。”

公益法律服务啊……

苏辙却是笑了,“可是如今,有官府人员会去做这些吗?”

抽时间去给百姓讲法律,讲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给百姓答疑解惑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不是说没有人会这么做,但这绝不会作为任务安排到官员头上。

虽然普法有其重大意义。

“对很多百姓来说,他们知道杀人犯法,知道偷盗犯法,但更多的法律规定却未必知道。”苏轼道,“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百姓也能避免因不懂法而触犯法律。”

苏辙点了点头,“尤其是他们那个世界,法律条文非常多。”

“如果能让百姓懂法守法不违法犯罪,其实也能让官府人员减少很多麻烦。”苏轼负手。

“但天下绝大多数的百姓是不识字的,就算把律书放在他们面前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看不懂。”苏辙摇了摇头,“所以得像姜海蓝说的那样,去到百姓的面前,掰碎了一一讲给他们听。”

公检法司,都是有各自的工作的。

可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花时间去给百姓普法。

苏轼问苏辙,“子由,你说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如此?”

苏辙与他对视,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也没有非要弟弟回答的意思,他转头望向天幕,喃喃自语,“因为……为人民……”

苏辙抬手拍了下苏轼的肩膀,“兄长,您若有心,您也可以给百姓讲讲律法,给百姓答疑解惑。”别的官员做不做不要紧,但您可以。

不错。苏轼颔首,我可以学天幕上那些人,给我治下的百姓做“科普”。

至于别的……他叹了口气,多想无益啊。

姜海蓝习以为常的政治学习和普法宣传,习以为常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其实早在了无数个平时时空播撒下了种子,种子在很多人心里生了根。

他们开始思考他们的“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他们琢磨着“生存”和“命运”。

他们日渐探索出自己的“道”。

……

只是还没有人教他们“生产力”。

——

“工伤啊,他公司帮他申请工伤认定了吗?”姜海蓝挺直了脊背,温和地问她面前那对男女。

女人摇头,“他是在工地上做工的,喊他去做工的人和他谈赔偿,但是给的很少,他不答应。”

“哦,没事,工地上做工也可以找公司申请工伤认定,看那块工地是哪个公司的。如果公司不肯,那就先走劳动关系认定,确认劳动关系后,再去找公司申请工伤认定。”

姜海蓝说得很慢,“工伤认定申请书下来后,去做劳动能力鉴定和停工留薪期鉴定,等拿到这两份鉴定报告,计算赔偿清单,写劳动仲裁申请书递到仲裁委去。”

男人听了觉得有些麻烦,问姜海蓝,“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吗?”

姜海蓝点头,“可以,你们那位亲戚是在哪里的工地做工?”

男人回答,“岭南。”

姜海蓝下意识地瞅了一眼四周,然后说道,“那你请我们来办这个案子不划算,我们这边过去比较远,律师费贵。”这是客观因素决定的,不是她非要喊高价。“你们如果要找律师的话,可以在岭南本地找。”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