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妇産圣手(225)



不知道是衆人死命按的动作取消了,还是红霞听到了扎针止痛有了心理安慰作用亦或者是余秋局麻药打的够多,后面的肌□□合还算顺利。

省人医做剖腹産术从不单独缝合脂肪层,而是缝完肌肉直接缝皮拉倒。

産科医生忍不住轻轻地用止血钳拿了一下余秋手上的持针器。她工作多年,虽然没有自己单独开过剖腹産,但却给教授做过一助。

逐层进腹,关腹是最基本的呀。

余秋微微摇头,轻声道:“脂肪层打结时容易让脂肪液化,线结是异物,会发生排斥反应。”

她学生阶段就做过相关课题,用两年半的时间收集了450个临床病例做随机对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缝合脂肪层的病例组,愈合更好。

就是这个简单的研究,让她发了一篇SCI论文。

産科医生勉强接受了赤脚大夫的观点,事实上她自己没有开过剖腹産,说话底气就不足。

可接下来余秋的举动又让她心惊胆颤,缝皮的时候,余秋只简单带了几针,压根就没缝全乎。

余秋已经干净利落地缝完了最后一针,而且坚决不肯补针。

“缝的太牢也不好,反而会感染。因为切口里头的积液或液化脂肪液没地方流出去。”

余秋心道刚才估计産科医生没有看清楚她的腹膜缝合,否则肯定得崩溃。

因为腹膜她也只带了几针,这还纯粹是怕自己的一助接受不了,事实上她在省人医工作的时候,不仅他们妇産科,整个大外科腹部手术经常都不缝腹膜的。

大外科的师兄写过相关的论文,不缝合腹膜、宽松缝合皮肤都可减少切口感染,原因是切口内渗液可渗入腹腔被腹膜吸收或直接排出切口外。

这个就好像身体有个脓包,是靠着人体慢慢吸收来的快呢,还是直接切开排脓长得好呢?

但这跟医生在手术学课堂上学到的又不一样。

余秋穿越之前曾经跟着导师去下面县医院开过一台教学指导刀,最后的光複采取的就是宽松法。

结果管床医生没有上台,不明白教授为什麽要这样缝合。术后切口有渗液流淌,管床医生不知所措又不敢质疑教授,索性用窗口贴紧紧地扒着口子。

最后切口红肿,差点儿要做二次缝合。管床医生被逼到没办法了,这才大着胆子给余秋发了一条微信,询问有没有什麽好的解决办法。

余秋当时哭笑不得,不得不利用下夜班的时间又去了一趟那家县医院,重新处理腹部切口。

有的时候,教科书跟临床也不完全相符啊。

余秋放下持针器时,红霞已经完全醒过来了。

护士给她量了血压,90/60mmHg,脉搏现在是96次每分钟,留置导尿管显示小便颜色是清的。

老天爷算是暂时放过了这位新手妈妈一马。

后面能不能撑下去,看命!

余秋长长地嘘了口气,转头拿浸泡了碘伏液的纱布消毒切口,準备给人最后贴上干净纱布结束手术。

结果她一侧脑袋,只觉得有银光一闪。

待看清楚到底是哪儿发出的光,她顿时火冒三丈:“Please get out.Get out now!”

谁他妈允许摄制组跑进手术室的?无菌呢?病人隐私呢?他们到底有没有把産妇当人看?

※※※※※※※※※※※※※※※※※※※※

明天起恢複三更啊。

现在医院大部分都会有自体血回输机,这在血源高度紧张的现代非常有现实意义。但在没有回输机的基层医院,采集腹腔内积血+抗凝剂+纱布过滤的自体血回输常常挽救病人的性命。

没办法,条件就那样。什麽潜在风险以及并发症之类的在眼睁睁看着病人出血死掉这件事前面,只能退后考虑。

国内输血机制的大环境的确不好。一个是缺乏有力的鼓励机制,献血的人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自己得到奖励了。另外一个医院跟血站是分开的。基层卫生院发出紧急输血的请求,甚至个把小时血都回不过来。献血队被取缔后,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给出替代解决办法。这也是一刀切行政管理的常态。

另外说说氨甲环酸,下面资料来源于烧伤科超人阿宝的文章。

氨甲环酸又名传明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属于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在1962年,由日本女医生冈本歌子发现,一开始主要意图用于预防産后出血。但由于当时日本对于职业女性的不平等态度,歌子其实从没有能顺利说服她所供职的医院的産科医生去试试这个药物。

其真正的临床应用始于1968年,Vermylen J和他的同事就月经过多患者进行了简单的双盲临床研究,1970年6月,Elsevier旗下的J Pediatr Surg发表了第一篇应用于术后止血的临床研究。来自挪威的J.S. R和他的同事挑选了10名泌尿科手术儿童应用氨甲环酸,证明可有效减少术后输血。
上一篇:一纸千金 下一篇:十日终焉

金面佛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