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解意(34)
作者:尔惟盐梅 阅读记录
第三遍看则纯属发呆把它当背景音。只觉得那只搁了浅的破船和雨落进船骸里铺天盖地湿漉漉的景象很漂亮。
韩朔凑过来看了一会儿,抱怨她为什么总看这些令人看不懂的影片。
梅宣心想,你还是搞文学的呢,竟然看不出伯格曼的文学性。又想,也是,你是写小说的,更在乎故事性。
像他这个年龄的中老年男人,大抵爱好枪战片、动作片、西部片之类的类型电影,还得是经典的那种,他们还不看最新的。比如科恩兄弟,哦对了,稍微懂点的老头还会看黑泽明。
她回头看了一眼正在找茶叶泡茶的韩朔的背影。
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头儿而已。
离开海中之岛后,一路驱车去了方华住处。本来韩朔还问她要不要先回学校休息一阵子,梅宣说不要麻烦了,一口气把事情都做完再顺路回去。
她有时候凝神思索应该如何自我介绍,简单讲讲自己拙劣的研究之类的。韩朔看出她的心思,笑着说不用那么正式隆重,又不是招聘面试,只是老朋友见面闲谈而已。
“我没来由的,用什么身份见她?要是问起来你我二人的关系,怎么说?”梅宣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就说你是我学生吧。”他说得轻松。
写小说的韩朔怎么会有她这样的学生,只要多问两句,还不露馅了,对方肯定立刻会意,他俩不是能见得了人的关系。
“没关系,方华不会在意,这些不是问题,她不会介意你是否师出有名。”
梅宣起初对他的话感到奇怪,直到见到方华之后,她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
到方华的住处时,是方华亲自开的门。
梅宣见到的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和自己一样的短发,只不过花白了。身长挺拔,有一种高傲和不服输的劲。和自己平日里相似的深色的牛仔裤和浅色衬衫,长袖提到小手臂处,露出手腕。手腕很瘦,血管清晰可见,紧紧地覆在薄薄的皮肤之下。
梅宣恍惚间好像亲眼看见了四十年后的自己,就在眼前,就站在她面前。
“我第一次认识韩朔的时候,和你现在一样大,二十六七,硕士毕业留校任教。韩朔是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方华招呼他们入座,她自己坐在一张编织椅上,背后是一架老式带玻璃门的书橱。
“方老师二十六岁就在大学教书,我二十六岁才刚刚入学。”梅宣谦虚道。
“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总要青出于蓝。现在的门槛,各种要求越来越高了。”方华感叹。
“现在的历史学论文光是题目就让我看不懂。”韩朔笑道,“我当年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很简单,叫《论崔浩国史案》,当时论文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不像现在都是打印。”
梅宣脑海里浮现出手工作坊和流水线生产的迥异画面。
崔浩“国史之狱”之题在二十年前倒是少有人问津,亏得他拿来做文章。
崔浩乃北魏朝人,出自清河崔氏,他给北魏修国史,名为《国记》。因为《国记》秉笔直书鲜卑拓跋氏祖先早期的不伦耻辱之史事,无所避讳,且内容刊刻于石碑之上,石碑立在通衢大路之旁,引起往来议论。鲜卑贵族见之无不愤怒,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甚至惶惑茫然,不知自己犯了何罪。最后太武帝下诏诛杀崔浩参与修史的数百人也被定罪杀死,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皆被连坐,此事史称“国史之狱”。
“他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找我做指导老师,我基本上没怎么管,只是放手让他大胆地写。”方华转向梅宣说道。
“结果写得很不顺利,好在一波三折最后顺利通过,成功毕业。”韩朔说。
其实本科生的论文老师都不会为难,最终都会让顺利毕业的嘛。梅宣暗想。
“对了,韩朔的论文当时手抄了好几份,给我留存了一份。”方华起身,走向书橱,在书橱的深处找了半天,终于从一堆泛黄的旧纸堆里抽出一叠脆弱的手写稿,递给梅宣。
梅宣接过来一看,老旧的纸张上黑色的墨迹都很暗淡,甚至有一阵霉味。
这篇论文完成的时候,她还没出生。她根本没机会参与韩朔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没法加入韩朔和方华共同经历过的事情。
她看了看韩朔和方华,感到他们俩无形间形成了一个阵营,合谋着同一个秘密,除他们二人之外再无人知晓。而梅宣自己呢,像是个局外人,是他二人紧密同盟之外的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