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凶刃(43)

作者:站着走路的狗 阅读记录


‘为解答你的问题’。

这句一开始就占据制高点的表述,让刘余川心里很不受用。这种感觉从许畅出现,和他交谈开始,就一直在他脑子里,心里萦绕。

但她说的,至少在形式上是对的。刘余川来找许畅的目的,就是来寻找“帮助”,希望得到启示,寻找到答案的。

这种让他十分不舒服的感觉,还就挥之不去了。

“为什么是云城?”

许畅已经转身,准备往里屋走去。

可刘余川站在原地没动,还打断了许畅到里屋去的打算。那种进屋以来就被人主导思路,预判下一步行动,完全丧失主动权的局面,让刘余川感到极其不适。

他要执拗一把。扳回一局。

“极少有连环杀手选择跨省作案,绝大多数都选择本地,至少是本省。”

面对刘余川的执拗,许畅没有坚持,也没有惊讶。

她又扭回头,看向刘余川。那种让刘余川想要回避的微笑,又出现在她的脸上。还是从容,自信。或许还有一点温婉可人,或者是,专属于青春的活力逼人。

刘余川为自己的执拗,破天荒地感到了一丝后悔。

“因为出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区域,就会有对地形,环境的种种不适应,不熟悉。去了省外就更是了,口音都可能不一样,暴露的风险增加了许多。”

“连环杀手,连续作案,需要远高于常人的抗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洞察力。但这些能力,尤其是抗压能力,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一点点‘磨砺’出来的。‘磨砺’的方式,就是杀人。”

“从全省来看,距离昆州最近的省内大城市就是云城。高铁 1 个小时,开车走高速公路全程 3 个小时。如果一个凶手,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点都在在昆州,因此最开始的行凶地点不愿意选择在昆州。其实,这种心理,也是大多数凶犯首次犯案时的内心写照。那么云城是他开始作案,‘练手’,最好的选择。”

“因为云城和昆州距离近,城市体量比昆州更大,人口更多,流动人口也更多。这样的城市规模和人群结构,一个外地人,不用担心被人认出来,遇到熟人的概率也很低。如果他随机选择杀人对象,行凶地点。完毕后,不管是否得手,都选择迅速离开,我说的是离开城市,不是离开行凶地点。那么只要不是在现场被人发现,看见,警方的确很难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随机杀人,行凶完毕就离开。

刘余川的心里闪过一道光亮,一道耀眼的光亮——田文明屡次行凶,却能够不断逃过警方的地毯式排查,是不是因为他杀完人就走了,离开了昆州。

而且都是预先就安排好的。确定马上走掉。

等到排查基本结束,他再回来。如果是这样,那云城也应该是最佳选择。

3 年,这个时间判断,刘余川也是明白的。

杀人,尤其是连环杀手,是有“心理成瘾性”的。一旦动手杀了第一个人,就不可能停下来,间隔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这种人,心里住着一个“妖魔化”的自己。那个“自己”会不断催促他去杀人。

一次又一次。

如果发生在昆州的杀手,真是一个和 20 年前“白银杀手”一样的连环杀手,那么 3 年前,应该就是他有可能的第一次作案,最极限的时间。3 年,足够他练手,练胆,磨砺技巧了。

不能再早了,再早,他的手法就应该有了暴露的记录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上去比刘余川小了好几岁的小姑娘,绝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银样镴枪头,也不是“撞大运”破的碎尸案。她对于犯罪心理,有着独到的理解。

而且理解得很深刻,绝不流于表面。

“你找到了吗?”

“找到了,走,带你去看看。”

这像是叫一个孩子。或者说是像是叫一个已经无比熟稔的朋友。刘余川肯定不是孩子,但也不应该是一个称得上“熟稔”的人。

这一次,刘余川没有再抗拒。

里屋,那首在刘余川听来情绪略显压抑,像是一个人在喃喃低语的歌曲一直在播放,是单曲循环。许畅没有关小音量的意思,刘余川也没有听清楚歌词的心思。

窗户上挂着的是双层窗帘,外面厚的那层拉开了,里 面的纱帘是合上的。并不影响亮度。

能清楚地看到里屋的陈设,物件。刘余川确定了许畅没有说谎:她就是习惯站着的。站着说话,站着做事。

里屋都没有桌子,就是几个画架,应该说是经过改装,加固后的画架。有木质的,也有和客厅的那个一样的金属材质。
上一篇:听雨桥 下一篇:疑似浪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