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凶刃(3)
作者:站着走路的狗 阅读记录
“也有过一些嫌疑对象,但最后嫌疑都一一排除。绝大多数嫌疑人都有清楚的不在现场的证据,缺乏不在场佐证的人,又没有足够的杀人动机。到最后,历时两个多月,前前后后筛查了近千人,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的刑侦技术手段不像现在先进,物证不足,又没有目击者。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案件一时间陷入了僵局,找不到突破口。”
“就在案件毫无进展,社会关注度也在慢慢褪去的时候,第二起案件发生了。”
黄堃明显苍老的右手放到水杯盖上,拧开杯盖,又拧紧。他停下了自己的叙述。10 起案件,不需要一一复述,开个头就够了。
“1998 年 6 月,我初一毕业。”
刘余川的心里默默念道。
“1998 年 6 月,是开始,也只是开始。”
1998 年 6 月的作案地点在昆州市荆山区,紧跟着是 1998 年 10 月的第二起案件,案发地点在昆州市北山区。然后是 1999 年 4 月的高新区。
5 年时间,10 起案件,整个昆州市的主城区,都留下了凶手的作案痕迹。
凶手作案地点分散,甚至可以说凌乱,毫无规律。分散了警力,加大了破案的难度。从凶手的角度看,“他”工于心计,长于谋划,心思缜密,耐得住性子。
表现出很好的反侦察能力,是个难缠的对手。
“他”像是和警察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掐好了时间点,就在上一起案件的社会关注度由波峰降到波谷的时候,又制造出下一起案件来。重新把降入谷底的社会关注度,拉到顶。
“师父,当年警方对这种连环杀手缺少足够的认识,还在按照老一套破案经验寻找嫌疑人。”
刘余川的话少见的没有完全说完——连环杀手,只是以杀人为目的,不劫财,不劫色。没有明确的杀人动机,选择行凶对象的随机性强。
按着杀人动机,遇害者接触人群这样的传统刑侦套路去查找嫌疑人,很难有结果。
可不讲动机,不讲遇害者的社会关系,又从何下手呢?
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小川,没有无动机的凶手。是没看到,也没有找到。”
还是黄堃首先打破了寂静,他显然是明白了徒弟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把这个意思补充得更完整了。
这么一说,破案变成了一个哲学话题。
“师父,不对。是凶手的杀人动机,和死者没有关系。”
和死者没有关系,就不能以死者为圆心展开信息检索,也就无法从死者身上得到真正有用的线索。
“刘余川。”
这回是直呼其名。
“你为什么要做警察?还是刑事警察。”
第二章 案发
2018 年 6 月 8 日,星期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晴。高温预警。
“给,擦擦汗。”
左玉芬的右手伸到顾刚的面前,手里拿的是一个绿色的塑料包装袋。是那种有独立包装,每个小袋里有一张的湿纸巾。
她的声音有一些嘶哑,嘶哑,不是因为持续大声说话导致的,相反,是极力压制自己发声欲望的后果。
是憋出来的。
顾刚才把衬衫塞到裤子里,正准备系紧皮带,头还是低着的,还带着包装的湿纸巾就递到了他的鼻尖下。
湿纸巾,不是纸巾。
纸巾是干的,出了汗,再好的纸巾都会有纸屑粘在脸上,自己还看不见。湿纸巾就不会。擦汗的效果也更好,在脸上,还有一种凉丝丝的快感。这大热天的,正合适。
“谢谢!还准备挺充分。”
顾刚一边调侃着,一边伸手接过纸巾。熟练地从锯齿状的边沿撕开包装,顺势闻了闻,没有酒精的味道。左手手心里摊开折叠着的纸巾,又重新折了一折,摊开在右手的手指上,开始擦脸。
重点是额头,发际线和两侧鼻翼。
其实这样的湿纸巾,他的腰包里也有,也是备着做同样用途的。
作为此中老手,顾刚肯定是不会说自己也带着湿纸巾这种话的,更不可能拿出来再分给左玉芬,那可就太弱智了。
左玉芬看着顾刚擦完脸,再把那张湿纸巾卷成一个卷,和外包装一起塞进身边那个“怡宝”矿泉水的瓶子里。瓶子里还有些水,湿纸巾吸水后,缓缓展开。
在徐徐展开的湿纸巾下面,还有一支使用完了的“计生工具”,那也是完事后的顾刚扔进去的,就在几分钟前。
这么看来,连瓶子里的水,应该也是顾刚故意留下来的。等到下山的时候,随便找个垃圾桶,把矿泉水瓶一扔,就“毁尸灭迹”了。
没看出来,眼前的这个男人,还是“细致入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