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聊斋+红楼]带领名著人物为人民服务+番外(270)

作者:玄月扶摇 阅读记录


但这种平衡,却没有让庄兰月高兴起来。

她从中看到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极为残忍的事实。

——为什么这些战乱孤儿都是男孩呢?

多半是因为家里遭了战火时,这些人为了种种原因,先把女儿牺牲掉,不知有多少充做了米肉。

到最后家里大人都死绝了,他们还是要想方设法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江停云只能安慰她,“慢慢来吧,移风易俗哪有一蹴而就的?”

但转过头来,江停云便用威信询问了三郎,这些被家人放弃惨死的女孩子,来世有没有好前程?

这种事情,虽然历朝历代战乱时都会经历,但还是头一次专门有人来问的。

三郎也没防备,还是特意去查了自夏商以来的卷宗。

夏商时代还好,那时虽然阶级分明,但男女差距并不大,朝中也有不少女贵族任职。

那时候活得惨死得更惨的,都是奴隶,这倒是不分男女了。

自周之后,男女尊卑一代比一代严苛,等到年景不好时,最先遭罪的当然是女孩子们了。

因每个魂魄投胎之前,都是在地府中把上辈子所有因果孽债都算清楚了的,这些女孩子既然是惨死,天道自然怜悯,下辈子再投胎时,会给一个好的启点。

至于她们下辈子的日子过成什么样,那地府就管不着了。

毕竟,个人有个人的性情,个人有个人的造化。

有了三郎这句话,江停云心里也安慰了许多,转头便拿来宽慰庄兰月。

来世虽然飘渺,但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自此之后,庄兰月就安心办学,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战乱孤儿。

这些孩子来时,大的有十一二岁,小的才五六岁。

再小一些的,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不足以支撑他们等到救援。

庄兰月思虑过后,以十岁为分水岭,十岁及以上的分作一班,十岁以下的另做一班。

那些大孩子都已经知事了,庄兰月对他们的侧重点,就放在了思想教育上,读书认字倒在其次,但每个人必须学会一技之长。

那些小孩子,就是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只愿他们这些星星之火,将来洒遍新朝,能有燎原之势。

说起来,最初私自从家里跑出来,投奔庄留白的五个女孩子,只三个有实干之才,另外两个做学问倒是厉害。

庄留白考察之后,便将两人拨给了母亲,让她们辅助母亲办学。

那两个姑娘办差手忙脚乱,本有些灰心丧气,险些质疑起自己来。

后来见主公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将教书育人的重任赋予,两人不禁感恩戴德,只觉万死也难报主公知遇之恩。

因而来了学校之后,纵然条件简陋,生源驳杂,好些孩子连启蒙都没有做到,她们也并无半点抱怨,每日里跟着庄兰月忙前忙后,心气反而更足了。

庄兰月冷眼观察了半个月,见唤作厉柔的那个温和耐心,便让她专门去带小班。

至于唤作楼越的那个姑娘,庄留白嫌她干不成实事,但在庄兰月看来,这却是个人才。

因为这姑娘的言辞极具煽动性,简直是个天生的演讲家。

大概是上天在演讲这方面,给她开的门太大了,所以就把其余窗户全给关闭了。

这姑娘实干不成,但若让她去做个说客,苏秦张仪再世,也不过如此了。

不过,庄兰月可不准备把她还给儿子。

因为她也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那些大孩子的思想已经初具规模,想要掰到正途,需要花费好大的功夫。

但有了楼越就不一样了,在了解完了庄兰月和江停云共同整理的思想纲领之后,楼越就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三个月之后,成效初现。

具体表现在那些小少年在小姑娘们面前,再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了。

虽然不至于完全平等,但最起码他们已经学会了尊重人。

相信只要再接再厉,一定会达到庄兰月想要的效果。

庄兰月大喜过望,本想和儿子分享喜悦,却又怕儿子来和自己抢人,只能跑到江停云面前好一顿叨叨。

江停云被她念得耳朵疼,遂威胁道:“你再说,我就把我徒儿请来。”

——你以为你是我表妹呀?

庄兰月虽意犹未尽,也只得怏怏而去。

但只要是块金子,埋得再深也总会发光,庄留白还是发现了这颗明珠。

不过,他那时候已经不缺外交人才,楼越自己又甘愿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庄留白便装作不知,让她继续给庄兰月当政-委了。

随着庄留白地盘越来越多,庄兰月的教育事业也越做越大。

几乎是庄留白的大军打到哪里,她的学校就办到哪里。

学生多了,需要的老师自然也就多了。

虽然有许多闺阁千金效法黛玉楼越等人,但这些人鼓足了勇气从家里跑出来,看的就是庄留白的名头,转来教学的很少。

所以,学校就难免招收男老师。

每到这个时候,庄兰月就会放出楼越这个大杀器,先让她给这些男老师做半年的思想工作,让这些男老师先带薪听课,完了之后再上岗。

效果十分显著。

后世网络发达了,楼越的事迹被网友们扒了出来,众网友戏称之为——chuan消鼻祖。

作者有话说:

给庄姑娘一分足以寄托的事业,让她真正苦尽甘来。

第193章 贾敬番外(一)

贾敬觉得,自己这一生,可算是见识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犹记当年,他为旧主报仇之后,又为了保全家族出家为道。

只可惜,他们家的人作得太狠,就算他曾立过不能明说的从龙之功,也还是没把他们保住。

好在他们作恶不算多,虽然爵位和家业都没了,但人都好好的活着。

他躲在道观里吃了两年金丹,直吃得双目赤红,口舌溃烂,整个人烦躁的恨不得解衣狂奔。

后来见他儿子虽然蠢笨依旧,但总算是安分了下来,贾敬就试探着给自己留了一线生机,把那要命的金丹换成了养生的药丸。

恰逢天下越来越乱,不是这里闹灾,就是那里叛乱,圣人本身的才能不足,坐稳皇位已是让他焦头烂额,自然也管不了早就出家的贾敬了。

看来,是天不绝他。

贾敬松了口气,当真沉下心来颂念道经。

以往那些入眼不入心的经典,如今真的看进了心里,他才明白为何佛道两门能传承多年。

不管佛门和道门这些年出过多少败类,他们经典却都是导人向善,能与人心灵宁静的。

只是自来一样米养百样人,不是所有入了佛门和道门的人,都能沉下心来研读经典,遵循先贤之道的。

错的从来不是某个流派或某本经典,而是险恶的人心。

道经读得多了,那些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往事,也终于慢慢淡去。

再想起端敬太子时,他虽敬重依旧,也依然惋惜,却不再愤世嫉俗。

太子已经薨逝,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

毕竟,端敬太子特意选了那般惨烈的死法,不就是为了保全他们这些旧臣吗?

若能重来一次,贾敬自然会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帮助端敬太子躲过死劫。

可世间哪有这种奇事?

他在道观里日复一日地修行,眼见得京城大乱,眼见得判军入城,眼见得改朝换代。

叛军攻破城门后,观中大小道士都慌乱不已,纷纷脱下道袍,收拾细软,扮做逃难的百姓,以期躲过叛军的搜刮。

半天时间不到,这个由贾家出资建造的道观,就只剩下了贾敬这一个老道士。

贼军闯入道观,但见门窗破损,桌椅横斜,就连米缸里的米都被人搬空了。

只有三清殿还算整洁,但打眼望去,也没有半点儿值钱的东西,只有蒲团上坐了一个默诵经文的老道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