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123)
既如此,培养新官吏时不见得非要增加女子进学的名额,只收男子也是可行的。那时的大秦还没到女子不进学做官,朝廷就延续不下去的地步。
那么为何在扶苏的朝堂中却出现了大量女官?是什么导致他打破男权为上的固有思维,选择给女子一个表现机会的?
现在秦王政明白了,原来扶苏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瓦解旧贵族原有的家族体系。
秦王政当真思考起把六国旧贵都改造成女子掌权的可行性。
考虑了片刻之后遗憾地表示:
“此举只能维持一时,不可长久。”
只需女子入朝,刚开始还能以防备旧贵族为借口。时间长了,大家都融入了秦国,再这么搞只会引发男子不满,再次将国家拖入动乱。
秦王政可没打算把大秦改造成个女尊帝国,所以一时片刻用这个操作捞好处还行,天下稳定后就肯定要放宽限制。
不过既然已经开过女子入朝的口子了,那以后就是男女各凭本事。旧秩序已然被打破,想要回到从前很难。
秦王政眉眼舒展:
“如此一来,他们想复国、想复立分封制,都是白日做梦。”
要改变就改得彻底一点,既得利益者越多,阻挠旧势力复辟的人也就越多。
大秦日后既允许庶民做官,又允许女子做官。那些旧贵族要是想回到从前,这些拿到好处的庶民和女子会第一个站出来捏死他们。
只是这么做的话,还得想办法安抚秦国现在有的贵族。毕竟改革不会仅仅牵动六国的利益,也会影响到秦国。
所幸这次改革是君王牵头,不是臣子提议。贵族莫非还能冲王上发难?不要命了?
至于以后换了别的皇帝在位的时候,考虑到牵头改革的是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后代的帝王作为儿孙一旦妄图复辟,那就是在更改祖制,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扶苏想到了几个尚无男嗣只生有女儿的秦国贵族,便道:
“过继兄弟甚至是族人的子嗣,如何能有自己的血脉上位强?”
秦国爵位一般情况下不能世袭,除非将军战死沙场。先给武将家的女儿开继承的准许权,别的可以徐徐图之。
把一部分秦国贵族拉上支持女子掌权的船,再扯出六国贵族做借口,说女官制度是权宜之计,他们就生不了什么乱子了。
其实因为之前将军们不肯放男丁去官学的缘故,秦国贵族就已经做好女子掌权的心理准备了。
只不过以后即将出现各国贵女大规模入朝,还禁止了那些家族的男丁当官,冲击就有点大了。
秦王政摇头:
“无需禁止男丁入朝,反复更改政令也不妥。只要在选官时给出不同的名额比例,便能解决此事。”
刚开始女子入选的占比超过九成,明面上没有禁止男丁入朝,但实际上还是在打压六国男子。
等以后国家稳定了,再把比例调回对半分。这样相对温和,也不容易引起男权家族的反弹。
至于日后会不会被男权反而弄成女子只占一成,那就需要女官们自己的努力了。朝中的女官势力足够庞大的话,男子就算想搞小动作也搞不了。
而且还有大量女性当家主的贵族家族作为女性权柄的根基,男性想要掘掉这个根,难度将是难以估量的。
某些朝代为什么短暂出现过大量女官,后续就没有水花了?
因为宗族制才是封建王朝的基层制度。
光在朝堂上给女子增加官位是没有用的,只要不把背后的宗族也修改成“男女平等”,都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罢了。
从上古时期到如今,男性代替女性成为了掌权者,一开始并不是从最高领袖进行变更的。而是底层的部落最先进行的更迭,不断出现了男首领取代女首领,最后再无女子为尊。
这种改变悄无声息,因为是从基层开始的。人们一向只关注最高的那群人,却忽略了底下不起眼的小人物。
扶苏愉快地挖掉了他们的根基,但他可没做多少事情。他不过是单给了女子入朝的资格而已,最终拥立女子成为家主,是男人们自己的选择啊。
所以对此不满的人提起来,也不会骂扶苏身为男子却胳膊肘往外拐。
毕竟扶苏只是一个单纯想维护大秦稳固的皇帝而已,他怎么可能想得到这个举措会对男尊制度有那么大的影响呢?
秦王政想到后世人企图批判扶苏,却憋屈得找不到借口的画面,不由得失笑。
他问儿子:
“你倒是不担心以后女官坐大,打压男子。”
儿子,你还记得你是个男人吗?
扶苏的态度十分光棍。
我是男人怎么了?是我曾曾曾孙子被打压,又不是我被打压。只要打压的不是我,那就不影响我什么。
他们还能越过时间,跑回先秦打压他扶苏吗?他为什么要和别人共情?就因为他们同是男人?
扶苏认为这么想不划算,他会很吃亏。
让他共情性别,他不如去共情阶级。至少能当君王的大部分能力还行,不至于辱没了他,不像男人里傻逼太多了。
秦王政:……
秦王政:“若天下成了女子为尊,以后当天子的只怕也多是女人了。”
扶苏:“这还不好?女儿生的孩子无论男女肯定是我的血脉,儿媳生的就不一定了。”
秦王政:…………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冷漠):提前给后世的独苗苗女性继承人铺路,反正坚决不能出现我兄弟的子嗣小宗承继大宗的情况发生,我的血脉也不许混淆。
秦王政:……
第55章 药柘
扶苏再次用诡辩让他的老父亲无言以对。
不过秦王政已经习惯儿子的好口才了,听完就当没听过,不给扶苏任何一个眼神。
子孙后辈的事情太远,他管不到那个时候去。扶苏铁了心要这么折腾,既然对大秦有利无害,那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由于攻楚至少还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大秦进入了少有的和平期。不需要戍边屯田的士兵都放归家中了,参与今年的春耕。
这几年大秦庶民的日子越发好过,随着和诸戎的贸易扩大,参与进产业链的县城数量也在增加。
因为除却耕牛贸易之外,秦国还从西域买入了大量新作物。
光是茶叶当然不够付这笔钱的,而且戎人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茶叶。问题不大,因为戎人也处在缺医少药的状态下。
只不过戎人一般得的病症和百越不同,需要太医署研制出其他的药丸。
为了让药丸的产量跟上需求,有了耕牛解放一定劳动力的庶民们把主意打到了那些不适合大规模耕作种植粮食的土地上。
比如陡峭的坡地、山林等等。
这些地方用来种五谷不合适,种药材反而挺专业对口的。毕竟大部分药材本就生长在山林间,不挑地形。
之前野外好采的药材都快被采光了,不种不行了。
也多亏大量医家弟子的涌入,让众人得知了许多平替药草。否则光是供应百越的药丸,原材料就不够用,本地庶民自己生病了还要吃药呢。
说起来生病吃药,以前对庶民来讲还算是个比较奢侈的操作。看病贵,买药也不便宜,庶民贫苦又不识得草药,生了病大多选择硬扛着。
这年头的底层民众平均寿命低到可怕,很大原因就是不仅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还基本不治。
先秦时期的平均寿命是31岁左右,这里头还有不少衣食无忧的贵族在拉高数值。只算庶民的话,还会更低。
如今有了药丸的产业,情况好上了不少。
不少人自己就参与了药丸制作,知道它成本没那么高。官府同意用只比成本高一点点的价格卖给本地百姓,于是大家生病之后也就敢吃药了。
少有人干着活还不管自己具体是在干什么的,许多药农闲暇之余就好奇自己做的药丸是治什么的。记下来之后,遇到相应的病症也省了看大夫的前,直接买药丸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