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109)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既然是大一统王朝,自然有权利规范学术领域的乱象。

诸子百家现在各派师承都乱的很,不如出面帮忙梳理一番。谁是谁的弟子,像户籍族谱一样登记起来。

朝廷愿意帮百家做这种事情,百家弟子理当感激。有了明确的师承名录,才显得他们不像个草台班子不是?

等名册有了,那事情就简单了。谁搞事情,在官方档案记录在册,会连累得师门上下全部丢人。

而且他们还可以在咸阳附近挑一座城塑造为文人圣地,宣扬只有待在那里做学问的百家弟子,才是最有本事的。在外头各地乱窜的,都是上不得台面的门外汉。

用这一招,就可以主动引诱有本事的人往圣地跑。

而在圣地待久了,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起去地方闹腾,他们自然会更倾向于进入国都的中央官吏体系里发光发热。

秦王政听罢问道:

“你觉得哪里合适?”

扶苏答:

“自然是镐京。”

周朝旧都镐京,在咸阳隔壁。当初秦王以尊奉天子为借口,没有直接以镐京为国都,而是在附近建立了咸阳。

等日后天下一统,大秦当然不屑于舍弃咸阳迁都镐京,他们没必要借周朝之势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且大秦又不搞分封,还是和周朝区分开来比较好。

不过镐京毕竟在天下人心里地位特殊,做不了都城的话,塑造成文人圣地倒也不错。

去除掉镐京的政治意义,把它打造成一座庞大的“学宫”,对秦国也更有利些。

学术中心就在国都隔壁,也方便输送人才。顺便能给国都减负,分担一下都城的人口压力。

秦王政微微颔首:

“那便给镐京改个名字吧,既然不再是京都,就不好用京字了。”

扶苏好奇地问道:

“父亲准备改个什么名字?”

秦王政早就想好了:

“长安城,让他们安安分分地待在那里,只做学问,不要生事。”

扶苏提醒:

“关中已有长安乡,乃是当年长安君的封地。”

长安君成蟜,因其封号的缘故,封地也改名为了长安。不过只是个乡,比不得镐京规模庞大。

秦王政轻嗤一声:

“长安君业已伏诛,寡人既已撤了他的封号,封地自然该改回原名。”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过给镐京改个和造反公子封号一样的名字,总叫人觉得他意有所指。

长安君不安分,秦王莫不是在用这件事敲打诸子百家,让他们不要没事跑去学成蟜闹事,自断后路吧?

群臣听完王上的决断之后,基本就是这么个想法。

但没人敢说出来,秦王政也不在意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周朝已经灭亡了,它的旧都秦国爱怎么改怎么改,天底下估计也就只剩下楚国敢有意见了。

可惜楚国暂时还不知道这件事。

长安城的建设可以从现在就开始,不过名号不需要这么早就打出来。其他的不着急修,先把天下第一学宫要有的最阔气的藏书楼给弄出来。

扶苏的建议是直接把天子的宫殿改造成藏书殿,这样规模也有了,还能物尽其用。

改建的话花费会少一些,不过几百年没用了,镐京的宫殿估计已经不能看了。毕竟早些年秦国还会装装样子给修缮一番,这些年干脆懒得管了。

秦王政挑眉:

“无妨,能放书就行。诸子百家若是看不下去,我大秦也不拦着他们出钱自己修缮。”

这是把扶苏的空手套白狼给学去了。

扶苏微笑着拱手称赞:

“父亲英明。”

作者有话要说:

汪汪队立大功(不是)

乱拳打死老师傅(也不是)

名家:说点好的吧!

第50章 年轻人

大梁因为被水淹的关系,城中不少存粮都遭了殃,不能吃了。

其实这个年头的人们没那么讲究,不会考虑到积水脏会污染粮食。能填饱肚子都是奢侈,谁舍得抛弃那些存粮呢。

只不过积水持续时间太久,积水退去也花费了不少时日。这么多天下来,即便庶民不介意,水里的食物也实在是泡坏不能吃了。

幸好只有大梁一城遭此劫难,赈灾规模不算大。王贲直接就地取材,抢了贵族的存粮分发给庶民。

这些贵族动作可比庶民麻利得多,发现不对劲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派人往城墙上搬自家的金银粮草。所以王贲接手大梁之后,直接在城墙上接收就行。

而且因为贵族自己跑去了城墙上,完全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城里大大小小的贵族无一幸免,全部被一网打尽。

但,王贲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放过了没什么影响力的小贵族。

钱帛全收,人丢走。

这些人日后是留在原地分两块地、以后当耕农,还是身无分文地逃亡别国,王贲都不管。

贵族的家宅里还有一些水泡不坏的财产,王贲忙着搜刮这个呢。

和赵国不同的是,魏国贵族愿意跑去别国的不是很多。可能是见过了赵国贵族在齐国的悲惨遭遇,担心自己跑了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其在齐国寄人篱下,倒不如留在有田产的家乡。

秦人贪婪,拿走了他们绝大多数的田产。可秦人好歹没准备直接饿死他们,剩下的田地也够他们吃饱饭的了。

被放过的小贵族心里开始打起算盘。

他们作为小贵族,日子原也不如大贵族那么奢侈。有足够吃饱饭的良田在手,只是较以前穷困了一些,和命都丢了的那些人比起来好上不少。

他们手里还有奴隶,还有家仆,田也不用自己去种。房宅没有被全部收缴,实在不行还能卖了宅子换套小的,日子节省一些,生活质量倒不至于降低太多。

然后小贵族就听说,奴隶也被收缴了。

因为奴隶也是财产之一。

贵族们:……没事,我们还有家仆!

接着小贵族又听说,秦人给他们留的地是按照贵族自己家人口算的,没算上家仆。要是留下家仆干活的话,家仆的口粮他们得想办法凑出来。

贵族们:…………

家仆和奴隶不一样,不给人家吃饱饭,人家是会另外找新主子的。

秦人这是铁了心要让他们堂堂贵族去耕田啊!

家道中落到需要自己耕田的落魄贵族,在六国数不胜数。可那些人多是慢慢衰落下去的,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不像魏国贵族这么突然。

贵族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赵国那些贵族宁愿放弃分到手的田产,也要跑去齐国。大概是实在受不了种田的辛苦,想着去了齐国说不准能得到其他贵族的资助和礼遇。

说起来齐国人虽然没有接济这些赵人,他们魏国还是有不少贵族出手大方的。一些逃来魏国的赵人日子过得就比齐国那批好,当时魏人还嘲笑过齐人抠搜。

现在魏人也和赵人一样了,但他们恐怕很难像赵人一样找到长期饭票。

如魏人这般好客的不多了。

王贲可不管他们心里那些小九九,他部署完全部事宜,和来这里接手的新郡守交接之后,就带兵离开了。

秦国将士开启了新一轮的打家劫舍,忙得很呢。

王贲的军队困在大梁这里已经落后很多了,要赶紧加入进去。否则其他将军手底下的士兵统统赚得盆满钵满,就他的士兵没捞到多少好处,他们岂不是吃亏了。

咸阳城中。

跟随王贲出军的百家弟子回来了一大半,还有一些暂时回不来。比如术数家,就被郡守拉去帮忙了。

魏国境内有不少数据需要统计,其他新设的郡发现大梁那里有术数家帮忙之后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开始跟秦王要人。

术数家本来只是百家流派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派,被这么一搞,成了到处都紧缺的人才。这激励得不少不得志的百家弟子都蠢蠢欲动起来,尤其是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能兼修术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