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番外(103)
虽然战国时期假期制度不算完整,但是在末期,汉初的这些假期该有的都有了。
写完了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顺便说一句,包拯还向宋仁宗建议过给官员少放或者不放假,被驳回了。
感谢在2022-01-2220:48:55~2022-01-2320:45:1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叶子6瓶;柒、云琅、婺江初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7章
此时不仅是年关将至,而且正是灾民们最难熬的时候。虽然有君王赈灾,但城外难免不安全,所以很少有贵人出城。顾衍衣着华贵,就算是这里没有人见过‘顾丞相’,这里的村民也没人敢冲撞他。
而这位青衣少年贸然出声,让周围的村民吓了一跳。不过顾衍也没有生气,而是转头说,“我多年未归家,如今有了闲暇,于是想在年关之前回乡祭祖。”
“见过君子。”那个青衣如玉的小少年端端正正的对着顾衍行礼,顾衍微笑着点头答应。然后轻声问道,“不知小君子的仆从呢?怎没有跟在你身边?”他显然是遇到了跟着族中年长的学子一起游学的少年了。
近年来,秦国的威望越来越高。顾衍在十年前埋下的种子,终于在战争的催化下生根发芽。那些随着被贩卖的纸张而飘洒在六国土地上的,有关秦律、农业优势的文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秦国不仅仅有严苛的法律,也有保护百姓的部分,更有年产能翻三倍的粮田。
尤其是通俗的戏剧、表演随着剧团的脚步走到各国,很多百姓都对秦国的风土人情有了了解。这更激发了士子们对秦国的好奇心。
所以但凡有条件的家族,在自家小子游学的时候都会嘱咐来秦国国度一看。
像青衣少年这样的孩子,远行的话都会带着至少四位仆从奴隶的。可如今,顾衍并没有感觉到他身后有人。
“村头分粮,我与奴仆走散了。”小少年抿了抿嘴,最后说道。显然是因为赈灾的粮食下来了,村人着急取粮,将主仆几人冲散了。
顾衍听闻轻笑了一下,回身对跟在身后的人说,“韩徒,去帮这位小君子找一下家人,找到了就在马车边等我。”韩徒点头称诺,将一直拿着的手杖交给顾衍才转身离开。两人没看到的是,在顾衍称呼韩徒的时候,小少年严肃的神情。
顾衍将自己的仆人派去帮少年找人,自然不会将他一个人丢在这里。于是笑着问,“我要去四处看看,小君子可愿与我同游?”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小少年低声行礼道。他是外国人,年纪又小,待在秦国的村庄里不安全。还是先跟着顾衍比较好。
“噗嗤。”顾衍笑出了声,听着一个恐怕不足十岁的孩子这么一本正经的学孟子说话,还真是有些奇怪,“小君子年少聪颖,竟然连《孟子》都读过了。”
“囫囵吞枣,不敢言读。”青衣少年闷闷的说,“听闻秦相十岁为人师,十五为太保,如今二十已为秦国丞相。我还不算聪颖。”
顾衍笑着摸摸小孩的头发,伸出一根手指让少年牵着,然后安慰道,“他不似常人,小君子莫要妄自菲薄。”语气里完全没有自己就是当事人的感觉。
想想自己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顾衍就忍不住的笑出声。然后在小少年好奇的眼神中止住了笑声,也没问他的名字。毕竟,刚刚他才说过自己,要是交换名字的话,平白让大家尴尬。
于是转移话题道,“小君子一路来秦,可有何感想?”
“秦法严明,百姓安定。”少年认真地说,“早听闻秦法严苛,可一路而来并未见面有刺青者,偶然有的,也都是多年前犯法者。刑徒虽多,但并无欺压的情况发生,可见官吏们都秉公执法,没有仗势欺人。”
少年人显然对法律有自己的理解,滔滔不绝道,“虽然说,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1),但自秦孝公以来至如今,百姓已经习惯遵从君王,但秦法未变。牢狱人满为患,面有刺青者众,秦国百姓苦苛刑久矣。长此以往,百姓必心生不满。我本以为,秦国压制臣民,唯有战事强悍,如今一见,百姓也安居乐业。”
“强秦,六国不可破矣。”
最后一句话小少年说的很小声。若是秦国强大,没有任何缺点的话,那么他的母国必然会被秦国吞噬。
“韩国也行法家之学,小君子以为何如?”顾衍听他讲的高兴,于是又问了一下如今秦国的敌人,同样推崇法家的韩国。两个推行不同的法家,秦国推行法,而韩国擅长术。君主暗中用术,让臣子捉摸不透君主的想法,从而不敢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