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番外(281)

作者:铁马倦倦 阅读记录

难道最后主角小巍的狂舞也要和家人跳的是一种类型?

乔翼桥在查询资料和对几位老师进行深切访问之后,花了近一个月的功夫才确认下来每一个场景所要用到的傩戏类型。

比如学校,用的应该是比较热烈青春的“赛戏”

《夺状元》,而街头的行人,表演则更应该整齐,用到的就是“队戏”《点鬼兵》,等等……

乔翼桥在老师教授完基础动作之后,就麻烦各位老师根据不同场景以及传统戏剧进行了群演动作的重新设计。

更是有一位老师针对两场重头戏,即主角小默在天台的狂舞,和爷爷、父亲、母亲三人在家中哀婉动人的祈求舞进行单独设计。

……

乔翼桥除了跟随大家训练,这练一下、那练一下之外,在这期间还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把这个20分钟短戏的剧本写完了,不过这很好弄,因为几乎完全没有台词。

第二件事,就是设计这部戏的分镜头脚本。

20分钟的短片设计分镜头脚本的逻辑和长片会有很明显的差异,更注重统一性和可看性。

如果是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那么可以用30分钟铺垫、慢慢发展,在最后的二十分钟里才推向高潮。

而一部20分钟的短片,想要从头到尾抓人,显然不能这样做。

更何况还是一部急需调动观众情绪的恐怖片。

乔翼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整部短片的气质变成缓慢的心理恐怖,像讲述日常生活那样讲述这个故事,让观众感觉细思恐极。

另一种选择,就是用巨大的信息量轰炸,要做到每一帧每一秒都包含无数信息,让观众迎接超量的信息,看完只觉得无法喘息,疲劳至极。

而恐惧感会在之后的回想中渐渐加深,余味较长。

毫无疑问,第二种选择是更难的选择。

但两种选择各有各的好处,乔翼桥自己也选不出来,便去问询了郑茂这位总导演。

郑茂很快给出答复:“建议用第二种,因为你的短片将在最后一个播放。”

乔翼桥感觉肩上的压力更重了一分。

最后一个播放意味着他要对观众的离场感负责。

而从整体来讲,最后一部短片也应该是整个大电影的最高潮。

郑明的想法也很简单,最后一部短片一定要是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短片,要么是喜剧,要么就是恐怖片。

而做喜剧的那位导演不想做纯喜剧,而是选择了轻喜剧和

冷幽默,这样看来就不太适合在最后了,所以最后一部的重担压在了乔翼桥的身上。

而且,几位导演都认同按照年龄排序的方式,按照这样来算,乔翼桥也应该在最后一个,表达了他们对新人导演的呵护与助力。

乔翼桥也并不是个怕挑战的性格。

稍加思索,他便接下了这个挑战。

他的分镜头设计是和摄像组以及美术组,甚至还有傩戏老师一起完成的。

这么重要的工作,大家推进的速度并不算快,即使只有20分钟的体量,也花了一个月完成。

在大家的构想之下,每一帧的画面都是丰富而绚丽的,整个影片的基调就是狂放、诡异且热烈的,每一个场景都不再是单一的场景,都在表达着某种隐喻,比如商店的场景就代表了主流市场对于冷门剧种的忽略,大街象征了群众对于异类的偏见,等等……

“歧视”和“偏见”二字是统领所有场景隐喻的核心。

这也很好的和“傩戏”本身结合在了一起。

傩戏作为戏剧活化石,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和民俗性不言而喻。

但直到今日,它仍未被主流的戏剧界所认可。

更有甚者,不仅不承认傩戏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性,还仅以某些表面现象,对傩戏给予了不公平的描述,把它简单粗暴的归类于“封建迷信”加以排斥。

而消弭这种歧视和偏见的是什么呢?

是“爱”。

是无数艺术家对于傩戏的爱,是家人们对于孩子的爱,是观众对于傩戏艺术的爱。

扣题满分。

乔翼桥在确定了主题和副主题之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从小到大,最怕写出跑题作文。

而在乔翼桥和同志们完成了分场之后,整个组都动了起来。

剧本和分场可以说是一切工业化流程的基础。

在剧本和大致的分镜完成之后,压力从导演本人给到了美术组。

毕竟剧本和分镜只讲究情节、角色和人物之间的纠葛,但具体能不能让这个场景可信,要仰赖美术部门。

幸好蒋思盟之前去开发的全流程工业化管理app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

剧组所有人都在电脑和手机上下载了这款app,名叫“河图”。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