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清欢+番外(72)
宋端揉了揉太阳穴,疲倦道:“众爱卿可还有事要奏?无事便退朝了。”
礼部尚书吕浮:“启奏皇上,臣请奏。”
宋端:“准奏。”
礼部尚书:“今年科举殿试已过一月有余,前三甲已出,皇榜已放,但前三甲还未封官封官事宜是交由吏部还是由陛下亲自定夺?”
这一阵忙赈灾和军务的事忙得焦头烂额,都把这事儿忘了。
宋端顿了顿,道:“赵先生。”
应声而出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是翰林学院的掌院学士赵方仁,赵方仁既是掌院学士也是宋端宋离的授业恩师。
赵方仁躬身:“陛下请吩咐。”
宋端:“先生平身,翰林院可还缺人?”
赵方仁额角抽了抽,缺不缺人皇帝难道不清楚?去年陆陆续续往翰林院塞了多少人他自己心里没数?
赵方仁毕恭毕敬道:“禀陛下,翰林院不缺人,前几年陛下往翰林院安排了很多人才,如今翰林院并不缺人。且依老臣来看,今年科举前三甲才学上佳,安排在翰林院有些屈才了。”
宋端:“前几年的前三甲都是安排在了翰林院,先生都没说屈才,怎的今年就屈才了?”
赵方仁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今年的状元曾与老夫有过一段师生之缘,此子有治世之能,安排在翰林院属实屈才,榜眼与探花策论也都写得很好,是能担大任之人。”
而且这几年来宋端什么人都往翰林院塞,现如今翰林院已经有些乌烟瘴气了。当然,这他没有说出来。
宋端点点头,赵方仁是朝中最为严肃古板之人,这还是宋端第一次听他夸人。既然赵方仁都这么说了,宋端自然不好把官位封的太低。
想了想问道:“前些日子雍州通判是不是告老还乡了?”
吏部尚书上前:“禀陛下,确实如此。”
宋端:“状元封雍州通判,榜眼封兖州刺史,探花封梁州刺史。先如此封着。若有不妥,由吏部协调。”
吏部尚书:“谨遵皇命。”
宋端:“无事便退朝吧。”
百官齐齐下跪:“恭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端:“煜王,李泽,你们两个来盘龙殿。”
宋离,李泽:“是。”
出了太和殿宋离放松了许多,拉着李泽边走边闲聊:“李老伯,没想到我们俩还有一起办事的机会。”
李泽颤颤巍巍地擦了把汗:“煜王殿下说笑了,能与煜王殿下共事乃是微臣的荣幸。”
宋离不以为然:“行了行了,这是私下,别说这些客套话了,那么见外干什么?竹轩最近还好吗?”
李泽:“犬子能吃能睡,还活的好好的。”
宋离闻言笑出了声,点点头认真道:“那就好。”
李泽一提到自家儿子就头疼,急忙转移了话题:“煜王殿下这次想出的法子令微臣十分佩服。”
提到正事,宋离敛了笑意,道:“夸张了,这法子,李大人必定也想过了吧?只是花销太大,没敢提,我听他们吵得烦,一个比一个话多,但没一个愿意接这烂摊子,那就我来吧。”
宋离顿了顿,接着道:“我想的是,如果不计花销呢?在哪儿出问题就在哪儿解决,像前两个月那样一味地发放救灾粮,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流民住的问题,花再多钱也是白搭,也没法让他们安顿下来。受雪灾所害的大都是雍州本地百姓,若将他们遣散到各个州郡去岂不是让他们背井离乡,就算不考虑朝廷的实力,各州郡的实际接纳能力,将他们遣散到别处不是让他们弃了他们的根吗?换作是你,李大人,让你带着你所有的东西,离开生你养你的俞都,去一个新的地方投靠别人,你愿意吗?”
李泽摇摇头:“不愿意。”
宋离接着道:“那便是了,退一万步讲,就算有人愿意离开雍州去别处谋生,那也只会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百姓根在这儿,如果强迫他们离开,李大人不妨猜一下,会发生什么?”
李泽面色沉重:“极有可能会发生民变。”
宋离点点头:“正是如此,不知道那孙侍郎脑子里装的什么玩意儿胡乱想出这么个法子,且不说兵力够不够,身在朝堂,当为民谋福,不同于裕州水灾的几万人,这几十万人,有大半老弱妇孺,怎么忍心为了省钱而看他们颠沛流离?”
李泽注意到,自谈论起正事,宋离就开始唤他李大人,公私分明。
李泽抬头看了看左前方大步走着的少年,突然觉得他似乎与自己之前了解的那个草包不一样,听他如此说完,李泽由衷叹道:“殿下心怀百姓,事事为百姓着想,大魏有您这样的王爷,实在是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