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清欢+番外(39)
本是将门虎女却这样娇弱了半生,生了宋离之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如今这日子是过一天便少一天了。
赵夫人叹口气,安慰道:“别太担心,你尚且年轻,总还是有办法的。我去宫外找些郎中给你看看。”
太后摇摇头:“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有数。”
赵夫人哑然。
太后笑道:“放心吧,再活个两三年是没有问题的,我至少要等到阿离成家立业。”
赵夫人莞尔:“也是。”
……
宋端逃也似地回了盘龙殿,将一众侍卫宫女甩在了身后。
他瘫坐在空旷的大殿里,用半天时间逼自己接受了这件事,若是别人说出来的他可能还会怀疑,但是从赵夫人嘴里说出来,他就只能选择接受。
宋端站在那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前,第一次不敢坐上去。
他觉得就像是一个愚蠢的小偷,偷了别人的一块地,天真的以为偷了就是自己的,辛辛苦苦的在那块不属于自己的地上耕耘着,而地的主人在暗处观察,等到那块地里的作物成熟就将毫不犹豫那块地收回去,再将小偷乱棍打死。
宋端渐渐瘫坐到地上,他觉得这一切荒唐极了,叫了他十几年大哥弟弟不是亲弟弟,他叫了二十几年的母后不是他真正的母亲。
大魏在宋端手上比起前几代更加繁荣富裕。
军队势弱,是大魏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并非他一人之过,只不过万禧帝驾崩后胡人蠢蠢欲动,军力问题在他这一代就显得格外严重罢了。
宋端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偏偏出生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不服,也不愿。
……
宣德四年秋,宣德帝宋端以东胡扰边,强军守土为由相继发布了数十条政令。
宋端下的政令将各地驻军兵权收了个干干净净,全部上交到朝廷,紧紧把握在了他自己手中。但毕竟宋端不懂治兵,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于是又设了太尉,将朝中一名无甚建树,只会纸上谈兵的武官提到了这个位置上,一时间文武百官心惊胆战,尤其是以前给这位不起眼的武官下过绊子的人。整个朝堂风声鹤唳,猜不透这九五之尊的心思,看起来倒是安分和谐了不少。
兵权收拢是一回事儿,强兵又是一回事儿,宋端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又颁布了其他政令。
三万禁军下遣至九州五十四郡练兵,作州郡驻军最高长官,以加强军队实力,地方督军皆归禁军所管,禁军由皇帝直辖,只听皇帝调配。至此,既能练兵又能将地方军权彻底收归中央。
禁军下遣地方,俞都城无疑是失去了最精锐的兵力支柱,所以在禁军下遣之前,必须要有绝对强悍的力量来稳住俞都的根基。为此,宋端设了锦衣卫,又毫不犹豫地下了一道揽才圣旨:设武举,招揽四境之内的尚武之才。一入锦衣卫,便如士子登科,为皇家做事,锦衣加身,与禁军平起平坐。
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摆脱了习武之人的低微身份,毕竟禁军虽也是习武之人,但却没有任何人会觉得禁军低人一等。此政令一出,想要出人头地的武夫趋之若鹜,挤破头皮都想在锦衣卫求得一席之地。
宋端这一条条政令,一道道圣旨劈头盖脸地砸在六部上,各部尚书几乎忙得脚不沾地,连往常清闲的苍蝇都懒得往里飞的兵部也跟着忙起来,既要统筹地方军队的关系,又要兼顾禁军的调配,权力如何分配,军队如何调度搞得霍英是手忙脚乱,再加上锦衣卫的招募让他本就长得着急的脸又添了几条皱纹,但这无疑象征着兵部在六部之中不将再是可有可无,所以即使兵部上下忙得脚不沾地,霍英的脸上也始终挂着一丝愉悦。
踩着八月的尾巴,各部总算将事情安排了个七七八八,兵部可以说是在朝中闲置了许久,本以为会拖后腿,却没想到处理起事情来效率奇高,将手上的事安排的又快又好。
九月初,宋端下达的旨令就一条条落到了实处,锦衣卫招募也差不多到了尾声,原先混迹底层的武夫们入了编制,一朝飞上枝头,从百姓口中的下三流成了“军爷”。
宋端坐在案前,挨个儿翻看着桌上的奏折,若有所思。如此安排虽将权力实打实地收到了中央,但设锦衣卫对民间轻武风气会造成一定影响,势必会动摇朝中文官地位。
而大魏重文轻武风气已有数百年,世家大族都基本都是文官,势力盘根错节,且十分深厚,而宋端本人登基不过几年,根基不稳。若是让文官,心存芥蒂,必定会影响到他的绝对统治地位,往严重了说甚至会动摇国之根本,如此想来,还得想一个法子,既能保证文官地位稳固,又能保证自己地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