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
“是,你见过他两次,他叫李泽文。”
“你哥哥很厉害。”
“这算什么厉害,就是基本技能。”李知行说,“方法我告诉你了,你照着做,英文报告写完了拿给我看看,我帮你润色一下。”
“好。”
一事不烦二主,反正既然已经拜托李知行帮忙,接下来的相求也没什么可奇怪了。
唐宓抓紧时间,第二天就把那篇关于智利的一千五百字文章写了出来,交到李知行手里。李知行一天后又还给她,润色了不少地方,整篇文章完成了由璞玉到美玉的升华。唐宓拿到他改得通红的报告,只看了一遍就觉得收获比她看十份英语报纸的收获还大,一时间也是心绪难平。
写报告最重要的是层次感,其次是语句的准确,最后是数据的充实。你数学很好,应该明白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是的,数据和数据分析很重要。”唐宓轻声感慨,“你才应该学经管专业啊。”
知行笑道:“我也没打算不学啊,下学期我准备选贵学院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
“啊?”
“知道一些经济学常识是有好处的。”
唐宓肃然起敬,她是为了工作才学这个专业,李知行则是为了增加知识,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以后这种类似的论文报告你都可以发给我看看。”
“很麻烦你吧?”
“也还好,我们大一的课不紧。”李知行说,“再说也改不了几次。这些都是套路,以你的聪明和勤奋,大概只经过几次,你就知道写作的重点是什么了。”
经过李知行修改之后的文章非常出色,上台演说的时候她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唐宓也是头一次在口语课上得到了张帆老师的表扬。下课后,张帆还叫住了她,鼓励她继续保持。
宛如醍醐灌顶一样,唐宓这才明白,英语的学习根本没有什么难的,只要肯开口说出来就没有问题。
她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了。之前的数年生活范围太小,知识上的短板数不胜数,以检索资料为例,若是李知行不告诉她方法和技巧,她很可能一辈子摸不到窍门。
她越发感觉自己和李知行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会体现在任何一份考试成绩单上,而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在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上,唐宓觉得自己需要付出三倍五倍的努力,才能赶上李知行。问题是,知识面可以想办法弥补,能力的差距弥补都没希望,在判断力、统筹力、执行力这三个方面上,唐宓认识的所有同龄人中,李知行无出其右。
接触多了,她才知道,李知行挺忙的,他至少加入了四五个社团和协会。但是:李知行待她是和別人不一样的,只要是她的要求,他没有不应允的,无论多忙也会马上赶到。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电话常常在响。
她也尽可能地不麻烦李知行,也努力督促自己,一篇英语文章改了起码五次后才拿给他指点,几次之后,她论文上的标红也越来越少了。
李知行都笑说:“你的语感越来越好了,我都快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难高中时说得没错,我发现只要能张嘴说英语,进步就非常快。”唐宓说。
李知行微笑地看着她。
他想,自己认识那么多聪明人,也认识那么多刻苦学习的同学,但没哪个人和唐宓一样,领悟力这么好。
“那继续努力吧。”
宛如上了正轨的列车,唐宓觉得自己的人生终于高速运转起来。
脱离了数学竞赛的思维之后,欧几里得俱乐部的这帮数学天才研究的数学问题越来越广,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擅长的领域,代数、几何、微分等,一群优秀的学生充满了竞争性的讨论,智慧的碰撞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他们在数学上的想法之新,让唐宓简直叹为观止。
她觉得,自己每周和他们相处一次,在数学上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专业本身开设的大学数学课——本学院的数学课难度不值一提,测验如果得不到满分,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和数学系的人认识。
数月时间的相处,数学系的其他人也知道她虽然看似高冷,满脸的生人勿近,但内心远不如表面那样一派寒霜。
因此在熟悉之后,罗志维就直截了当地想请她帮忙,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唐宓谨慎地看着罗志维。
“你说说看。”
罗志维的“重要事件”听上去是这样的,以他们的观察,经管学院的女生多男生少,女生占到了六成,数学系则是男多女少,这显然是一种资源上的不均衡现象。为了解决这种不均衡现象,众人觉得,办一次数学系和经管学院的男女生联谊活动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