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被娱乐圈拐走了+番外(156)
荆晖愿意尊重修心的任何决定,但是他在看完《影》后却也想一直陪在修心的身边。
即便修心不想见他或是把他当成一个过路人,荆晖也想守在修心的山门前,只为了见他一面,然后给他带一块甜品、和他说说这人间的趣事。
他愿意成为一个信徒,像修心守着青灯古佛一样地守着修心,偶尔为他带去一丝凡间烟火。
山上的修心不知道,有一个人擅自做主地做下了守护他一生的决定。他只是在梵音之中又跪在了内殿的团蒲之上。
了凡欣慰地看着他,拿起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禅杖,想要将其移交到修心的手上。
可是在他将手中禅杖递出时,修心却迟迟没有伸出他的手。
大德和尚们面面相觑,不解修心这是何意。
然后他们就看到修心抬头看着了凡和他身后的菩萨像问道:“师父,佛祖为何成佛?”
了凡一愣,片刻后看向修心柔和地回复道:“佛组感众生皆苦于是立地成佛。”
“佛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是否皆为脱离苦海求往生极乐?”
“是。”
“‘佛’字为一苦一乐写成,立于苦、求其乐。怎奈世事都苦乐相依,是以佛曰‘空’,空者无我无他,也便无苦无乐。可师父,为何您未曾放下佛门、放下清水寺?这些与您何尝不是累赘?未放下便无谈‘空’,无谈佛心。”
修心这是在**裸地质问了凡,可是了凡却不恼,只是看着修心说:“佛子可知答案?”
“……佛曰‘世事无常’,可有舍才有得,有拿起才有放下,有入世才有出世。师父令弟子下山入世为求历练出世,可其实出世亦是为了入世。”
听着修心的话,了凡欣慰地笑了笑:“想来佛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
菩萨像前,修心毅然叩首:“弟子欲修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请师父和诸位长老授弟子菩萨戒。”
寺中清净无杂音,修心的声音径直传到了所有僧人的耳中。
本来专心默念经文的僧人们有的忍不住睁开了他们的双眼,只因这佛门中僧人少有受菩萨戒者。
所谓僧人本也是常人剃了度才成了和尚。
除了自小长在佛门的小沙弥以外,普通人为何出家?
刚刚修心和了凡的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外乎一个“苦”字。
人间如苦海,出身苦、工作苦、交友苦,没东西吃有嘴馋和饥饿的苦,享受了美食有减肥和没钱的苦;没人爱有孤独寂寞的苦,有了爱人有争吵和磨合的苦。
人在这苦海沉浮是为了什么?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于是有人落发出家。
普通僧人持戒律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戒一时的欢愉享长久的宁静。
好似常人也是如此。有许多人知恋爱甜蜜,但是他们知道除了甜蜜以外,恋爱、婚姻同时还会伴随着无数的痛苦。所以他们选择了放弃一时的“**”选择单身以求安宁。
这行的便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修己身为己乐,讲究出世。
而大乘佛法不然,大乘佛法讲的是舍己身为普度众生,讲究入世。
如观自在菩萨,行的便是大乘佛法。其束发修行,有三十二法相,以入世渡人为己任。
大乘佛法以小乘佛法为基础,可不遵守寻常戒律,如金刚亦可开杀戒。但同时这就与常人修佛之心相背离,是以少有寻常僧人会受菩萨戒。
不过了凡却似对修心的这个决定并不意外。
修心天生佛心、思念通达,己身的烦忧从来不会成为他头上的阴霾,入世出世于他己身已无差别。
事实上,当修心拍摄完《影》时,他就明白该如何拿起、如何放下。即便他当时身在凡尘,却也已达出世之境。
只是之后他又因这佛门的大道,因粉丝的仰慕和荆晖产生了疑问。
既然讲究出世,为何他身为佛子还要坚守佛门的大道?
佛求极乐,为何他身为佛子却惹世人痛苦?他所修的道到底是什么?
为何他非要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痛苦放下所有的感情?
出世,为什么?求什么?
修心不解,但最终他获得了自己的答案。
入世所为出世,出世亦为入世。
第70章 合一
“行菩萨道者, 亦各有己身的修行,佛子宏愿为何?”
面对了凡的询问,修心叩首:“如今佛门安定, 弟子欲向世人广传佛法,一为佛门兴盛, 二为世人普度, 请长老们授戒。”
了凡听言与其他大德长老对望了一眼,这次他们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欣然一笑后一同为修心加持菩萨戒。
受戒完毕,修心这才终于从了凡的手里接过了禅杖, 也一力接过了佛门的重任。
大德长老们看着修心纷纷露出了赞扬欣赏的神色。
按理来说如此冗长的祭礼过后, 这些长老都应该回去好好休息了。
不过他们此时却都围在了修心的身边, 纷纷问道:“佛子从今往后想要如何宣扬佛法?”
其实修心作为佛子,只需要坐镇寺中就可以稳定佛门,安享清静日子。可是修心却主动提出要修菩萨道, 这无法让大德和尚们不好奇。
修心看着他们,灵动地眨了眨眼睛后说:“长老们可知弟子下山历练一年时的去向?”
大德和尚们听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面面相觑, 他们何止是知道修心的去向, 他们还亲自给修心应过援、打过call, 有些人甚至还是修心的著名粉头。
不过这种事情他们不好意思直接告诉修心,一个个只能含糊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