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天里的谋杀案(3)

作者:徐南一 阅读记录


事情变得有趣起来了。

因为他刚刚看到了捕食者将要狩猎的眼神。

小说构思:我要杀了她

《春天里的谋杀案》改编的电影虽然饱受读者的批评,但乌木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还专门发了篇文章声援导演,内容大概是,他觉得导演虽然是个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新人,但本身对于拍电影这件事怀有百分百的激情,这种激情时常让他想起自己曾经那些闷头写作且一直没有成功的日子,而这本书也正是在那样的时候写下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年轻导演和那个时候的他形成了一种神奇的共鸣。而且,也许是出于某种缘分,出演该电影饰演以他亡妻为原型的女主角的女演员,无论是在外形上,或者是在影片的演绎中,都和他因意外去世的妻子丁念青有着某种巧妙的相似,所以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当时文章一经发布,直接成为了一个小爆点,加上崔雪花了点钱,很快就让乌木的知名度又跃上一层楼,并且顺利助推他的新书发布。

宋秋还记得当时很多评论都在讨论乌木的深情,讨论他云淡风轻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脆弱破碎的炽热心灵,还说怪不得他能写出那麽多直击人心的作品。这次新书一定要多多支持。

然而事实是,这篇文章是出自电影方的要求,宣发眼看电影口碑和票房双双垮塌,想着票房既然难以努力,干脆和崔雪交涉,提出让乌木老师站出来稍稍为电影挽回一下口碑,但乌木老师本人觉得干这事属于“为五斗米折腰”,不干。

于是这桩累活落到宋秋头上。

看到这篇文章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响,以及大衆对于乌木的称赞,宋秋一方面是觉得有点好笑,一方面是觉得自己还挺厉害。其实当时乌木看完首映后对于电影的评价是“这傻逼拍的什麽狗屎玩意儿”和“不过女主角挺好看,胸还挺大”。她倒是有过一瞬间的邪念,想把这两句话串联成文,给大衆一点震撼。但她不想丢了工作。

于是她开始硬造,她想象着自己要如何绕过大衆在意的点,去创造一个甚至会让大家有些许共鸣的人设。

第一,不要忤逆大家,不要指鹿为马。这部电影的难看有目共睹,绕过实际评价,省得被骂。

第二,寻找一点共性。乌木老师凭借《春天里的谋杀案》一炮而红,导演却凭借《春天里的谋杀案》一炮而糊,虽然结果不共通,但出发点也许是一致的。

第三,既然老师如此在意女主角,那就升华一下他的在意。

第四……没有第四了,这三点足够。

乌木看了那文章,倒也没有什麽特别的情绪,只是在吃饭的时候忽然问宋秋:“你怎麽想到的?说女主角那段?”

“嗯……就只是我看大家最近爱看这种人设的男人,老师你刚好……所以就写了。”宋秋这样回答,其实不是她的真实想法。

乌木似乎还想再说点什麽,但端着碗犹豫半天,也没再吐出一个字。

宋秋心底暗爽,她觉得这是一个破绽。

她第一次读《春天里的谋杀案》,被书中男主对妻子的恨意所震惊,那些由男主视角出发描写的关于夫妻生活的桩桩件件,乍一看口吻平淡而温暖,但再细究,却又是一种巧妙的压抑,像是一个躯体内的两个人格在互相撕扯,一个在说,看这就是我的生活,另一个在说,这不是我该拥有的生活。当读这本书读到第五遍的时候,她甚至觉得,这书里每一句每一行,都是那个被折磨的男人在怒吼着“我要杀了她”。所以虽然很多人似乎没有捕捉到这一点,甚至觉得故事的结局有些太出人意料。但对宋秋来说,故事的结局再巧妙不过,因为在故事的结局,这个怒吼的男人真的杀了他的妻子,这是前面所有伏笔的回收。

她因为这种震撼仰慕乌木很多年,虽然后续乌木的作品再也没有这种让她读后头皮发麻的感觉,但是等她抓住机会当上乌木的助手以后,这点仰慕随着日複一日的工作逐渐消磨殆尽。其中最令她大受打击的一件事,则是她偶然得知,原来乌木是因为妻子在火灾中去世,才搬到这个城市。而这个妻子,是从大学开始就陪伴在乌木身边,见证了他从一无所有到一夜成名的人。

这是一种很难和别人讲清楚的情绪,所以宋秋从来也没和任何人讲过这事情,毕竟她没什麽实质证据,只是一种直击脑门的感觉,就像她最初读《春天里的谋杀案》读到结局时感受的“果然如此”。

从那一天开始,乌木在她心中形象大变,她最后一点仰慕之情被消耗殆尽后,她对乌木只剩好奇,她开始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观察乌木。因为这是绝佳的素材。
上一篇:星程 下一篇:来自阴曹地府的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