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种田逆天改命(90)

作者:小蛮无细腰 阅读记录


就是这一个春耕之前的準备动作,都要花掉二三十天的时间,等到所有的土地都挖完一遍之后,刚好就可以播种了。

今年二月份就下了七八场雨,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肯定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的旱情,可是也有一点隐隐的担忧,因为去年在出现旱情之前先是发了暴雨,村民们都害怕今年会发洪水,害怕老天爷会把去年没有下的雨,全下到今年来。

然而人们提心吊胆的走过三月,播撒出去的种子全都发出了青翠的嫩苗,天气依旧非常好,既没有洪水也没有干旱。

到五月,收了第一茬的玉米,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今年至少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状况。

正到了这个时候,胡笙让他手下的马帮到常溪县附近来卖红薯藤,而且拿出结了五个大红薯的样品给大家看,大家都很高兴的拿了玉米换了红薯藤回家去试种。

或许老天爷真的对于历修业和赵倾城他们有所偏爱,去年的干旱和雪灾都平稳的过去了,对于整个旭国似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就连那些遭受了雪灾的草原民族,也因为暂时没有选出一个强大的统领,又在彼此的争斗中损失了足够的人手,活下来的人又有了大批的羊群和奴隶,等到春风吹来,草原上重新长出青草。他们也暂时放弃了攻打旭国的打算,一场危机便也就此消灭于无形中了。

第四十九章

时间匆匆过了三年,赵家村的生意做遍了西南几个省,这里卖草莓苗,卖红薯粉丝,卖新鲜的鸡蛋,也卖腌制好的鹹蛋,卖腊鸡和腊鱼。

除了简单加工的农産品之外,还有砖窑里源源不断烧制出来的砖瓦,这些东西乍看起来不起眼,可是为了烧炉,他们直接在黔州买下了一大片矿区开采煤炭。

为了建设大规模的养殖场和鱼塘,也费了很大的心力,多层防护,多层消毒,才没有导致瘟疫和疾病的蔓延。

还有千里迢迢从国外来的商队,每隔一个月都会定时定点来到这里,摆摊售卖各种新奇的海外珍宝。

没错,三年之后赵家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村前的一座小山坡被铲平之后改建成集市。

常溪县也几乎换了一副新的面貌,通往县城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城里的街道也足足增加了三条繁华的街道,每年公示税收就能增收十万两银子。

在这样的迅捷发展中,自然也会産生一些矛盾,比如。冯县令对能够快速铺展道路,还能防水的水泥很感兴趣,想要拿到水泥的配方后,献上去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可赵安一直坚称,水泥是马帮从国外找回来的,他手上并没有配方。

可是冯县令怎麽可能相信呢,但他又确实恐惧那一伙马帮的力量,那可是好几百条壮汉,还有牲口骡子,要是沖击县城,常溪县的衙役们可挡不住这些人。

冯县令非常识时务的放弃了卖水泥的打算,只能看着从赵家村通往县城的道路,每每望洋兴叹。

然而没有水泥,冯县令依旧得到了升官的机会,因为这三年时间,常溪县的税收提升了一大截,县里的人口也涨了一倍,这就是他实打实的政绩,所以他被调任去了北方一座府城当知州。

冯少平却没有跟着他一起离开,他去了南越国之后,赵安这边就没有再生産玻璃,而是把窑炉和技术全都带到了南越国那边去生産。

现在玻璃器皿已经出现在了所有旭国上层阶级的家里,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量産的技术,于是开始考虑,做一些廉价商品卖给更多的人。

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在发展,然而赵安和胡笙却越加的感觉到了危险的靠近。

晚上胡笙抱着赵安躺在床上的时候又告诉他, “我今天又在村口的集市里发现皇帝的暗卫了,他们的动作越来越频繁,应该已经确认了你对常溪县这边的改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无论如何,赵安所做的一切都可称得上是利国利民,可是皇帝那边的反应,却是不断的派暗卫过来打探,而不是亲自下令,让赵安交出他所知道的配方和技术,就说明皇帝对于赵安的态度了。

因为奉献了技术之后,皇帝就必须给赵安可观的赏赐和一定的爵位。可是无论金钱还是官位,他都不愿意给,堪称一毛不拔,这一点跟冯县令当初的想法几乎如出一辙。

他们虽然觉得这些工匠做出来的东西的确有些用处,却又打心底你看不起工匠的地位。觉得赵安应该主动奉上,而不是等到上面来问了,才想起来给上面送去,这就已经是一种僭越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