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我靠种田逆天改命(47)
作者:小蛮无细腰 阅读记录
赵安没想到,刘浣会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通情达理,他不仅愿意拿族里留存起来的五百两银子和赵安的一百两银子一起去府城买粮食,还同意以宗族的名义请一个铁匠回来,给每家每户都打一套铁质农具。
当赵安提出要给所有来参加烧窑工作的人增加训练项目的时候,他竟然也表示了全力的支持。对于这些生活在古代的农民来说,战乱并不像赵安想象中的那样稀少,他们每个人一生中至少都会遇到一次以上的战争,还有大大小小的饑荒,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警觉基本上可以跟灵气複苏时代的人相当。
而且这些村民的服从性还比灵气複苏时代的人更强,听刘浣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饑荒和流民之后,大部分的人家都支持了赵安让他们囤粮,制作铁器和训练的计划。
当然任何一个团体都不可能存在百分百的统一意见,购买粮食的钱从宗族保管的公共财産里支出,打农具的钱却必须每家每户自己出钱。有一些得到了草莓苗的钱就没有参加过砖瓦窑工作的人,又花钱买了砖瓦建房,手里没钱了,就嚷嚷着打农具是在花冤枉钱。
还有姓赵的十来户人家,在赵秀才的带领下,不愿意听从赵安的命令。因为赵通明去京城享福了,就将田産交给赵秀才帮忙打理,让赵秀才每年给京城寄钱就可以了。
所以赵家的人都觉得村里大半的田産都在赵家,就算出现饑荒,大不了不给赵通明寄钱,把他的粮食留下来给大家伙分了,也就不用害怕了,所以对于赵安提出的屯粮和防守计划都不太感冒。
看到赵秀才满脸得志得意满,还用那种看一个吃力不讨好傻子的表情看着自己,赵安都快要气笑了。
他一遍一遍的告诉自己,赵家这些人是自认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比普通的农民更高,所以才会显得这麽蠢,才没有把蠢货两个字吐出口。
亲自到赵秀才家来劝人的赵安喝了一口茶,这才勉强保持住笑容说, “村长说的对,粮食和农具咱们赵家都不缺,可是我想让赵家人去训练的事情,村长最好还是不要阻止。到时候那些刘家的小伙子们都锻炼的身强体壮,咱们赵家的人本来就少,住在一个村里,难免就会産生几句口角,到时候咱们赵家的孩子不是要吃亏。”从正面劝不了人,赵安都已经开始刺激人的攀比心理了。
然而赵秀才依旧不为所动,老神在在的捧起茶碗说, “我们赵家的孩子都是要读书的,二十岁以下的童生就有五个,全族上下,包括我在内的秀才也有四个,这一代之内肯定还能再出一个举人老爷。大少爷,我也算你的长辈,在这里奉劝你一句,还是多读书为好,那些百工商贾之事都是贱业。你也是皇亲国戚,将来也不是没有当官的可能,不要坏了自己的名声。”
这可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赵安垂头丧气地从赵秀才家出来,走到村里看到三个男人互相搀扶着,一瘸一拐的往家走,身边还有些女人和小孩在抹鼻涕眼泪。刘浣跟在身后怒斥道, “好了,不许哭,回家拿钱,明天你们三家都必须得派人去窑厂上工。”
刘浣回头看到呆呆的赵安,立刻换上一张笑脸说, “这几个家伙不听话,按照族里的规矩打一顿就好了。”
突然之间,刘浣在赵安心里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了。他也很想像刘浣那样,把赵家那些不听话的人直接拉出来打一顿。
当然,这件事情他不能亲自去做,也没有这样的权利。或许等到有乱兵入境的消息传开之后,他可以建议冯少平用官府的名义征调一些民兵,到时候让冯少平重点关注那些在城里读书的赵家子弟就行了。
第二十七章
在旭国许多普通老百姓辛苦种田,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白米饭,赵家村因为出过一个丞相的原因,在整个常溪县乃至整个州府来说,都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子了。但也有好十几户人家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去给人当长工。
阿五原来就是赵通明家的长工,可是赵通明全家搬走,要去京城享福,自然不可能带上他一起走。他原本以为自己就要饿肚皮了,可是没过两天,赵家大少爷的管家海伯就来找他,让他去窑炉帮着挖土,每个月可以拿到一吊钱不说,还能让他一天三顿都吃到饱饭,挖土的数量超过合格线的话甚至能开荤,油渣炒鸡蛋或者一根带肉的棒骨。干了一个多月,身上力气长了不少,脸也圆了。
阿五摸着盘在腰间的钱串,想着到底要不要做一件新衣服,还是好好攒上两年,好说一个媳妇儿。
上一篇:我被老攻带崽子找上门[娱乐圈]
下一篇:手中的大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