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796)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主设计组是王浩直接负责的,也是最核心的小组,负责核聚变装置主框架的设计,并会给其他的研究组分配研发工作。
几个院士都在主设计组里。
材料组是最大的组。
核聚变装置的设计,一半的精力都要放在解决材料问题上,材料组自然有最多的研究员。
能量论证组的负责人是汪百川,主要工作就是做内部能量强度、反应强度以及相关的论证和实验研究。
磁能组则是负责外层螺旋磁场的部分,工作是把托卡马克‘不完善磁场’的设计和强湮灭力场外层磁场结合在一起。
等等。
王浩负责主设计工作,团队里也安排了自己的人手,分别是丁志强、颜静、肖新宇以及罗大勇。
过去几个月时间,丁志强都一直在反重力形态研究中心工作,一线参与了很多的实验研究,对于湮灭力场实验也有了直观了解。
这次做核聚变装置的设计,也就让丁志强也参与进来。
王浩很期待丁志强能做出一些‘灵感’上的贡献,帮助推进核聚变装置设计的工作进度。
颜静、肖新宇都属于‘自己人’。
他们都是反重力形态研究中心的老人了,对于反重力场、强湮灭力场薄层、F射线都有深入的了解,不管是实验还是设计,都能给予不小的帮助。
王浩让颜静加入设计组,还有个想法是希望她担任‘助手’。
陈蒙檬是王浩的第一助理,但她的工作也有很多,大部分时间都要帮助处理信息、学者交流等事务,就没办法再参与设计工作。
颜静进入设计组中,可以担任会议的策划以及记录工作,也可以随时上报其他组的研究进展,等等。
罗大勇则是附带的。
王浩只是想设计组里多几个‘自己人’,而不都是老院士、老研究员,专注于理论工作、对复杂性论证有深入研究的罗大勇,也许就能对设计工作有促进作用。
当然。
这肯定和热情到让王浩头疼的朱萍无关。
核聚变装置设计组的框架搭建好,王浩也来到了研究基地,召集了设计组的全体成员以及各研究组组长,召开了第一次研究会议。
很多听到消息的人,都下意识认为是人员会议,研究团队才刚刚组建好,人手都还有些不足,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认识一下,然后说上几句激励的话,调动一下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仅此而已。
等他们进入到会议室以后,就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会议室的投屏上,已经出现了一个设计稿的框架,那是一个大型的圆形的装置,下面则是画着很多管道。
当联系到设计工作,他们就知道框架可能就是核聚变装置。
大家都来到会议室以后,王浩也坐在主位上说了起来,“正常来说,研究组刚刚组建,大家可能才来到西海,第一次会议就是认识一下。”
“我们也不是做争分夺秒的研究,似乎也不用太着急。”
“但是,我希望设计赶紧完成,快点进入到下一步,就能够更快一些制造出核聚变装置。”
“研究不是争分夺秒,但我不喜欢浪费时间。”
“大家来看……”
王浩说完以后直接进入讲解状态。
所有参会的人都有点儿发懵,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开会就直接进入工作,甚至对此毫无准备。
他们一直在心里感慨,“不愧是王浩院士!”
“雷厉风行啊!”
“做事一点都不拖沓,或许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那么多研究吧……”
颜静、丁志强、罗大勇等人早就习惯了。
王浩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做研究就是做研究,干净利索的进入正题,赶紧把研究做完才是正事。
其他的都不重要。
外界乃至于研究组里,很多人都认为核聚变设计工作是一个持久性的研究,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
但他们却认为……
也许,很快。
具体多快也很难说。
“若是不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大概一年……够了吧?”肖新宇思考着做了个判断。
“半年,差不多。”颜静这么样。
罗大勇闷头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丁志强……
他正在用力捂着脑袋,痛苦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加入核聚变设计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脱离王浩老师的魔掌……”
第四百五十四章 摒弃前嫌、同心协力?模拟计算问题
会议室里。
王浩开始讲解核聚变装置的主框架。
主框架包含几十页的内容,设计图上主要包含外层螺旋磁场、强湮灭力场、内部的反重力场以及下方的支持设备,周围则有包含冷却系统、能源控制系统、以及连带的输出端口控制系统,等等。
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内容。
他主要讲解的是几个大型的系统,比如磁场控制、底层力场支持构架、电子控制系统,也包括输出端口的设计等。
所有内容都是主要构架,并没有细节到材料或技术。
主设计组的工作也是完善构架,细节化的内容有其他组来负责。
每个人都认真的听着。
多数人最开始都认为王浩拿出的只是粗略版本,给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就差不多了,可没想到的是,他讲解的内容非常精细,框架已经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很完善了。
等大部分讲解完成以后,他们发现主内容都已经有了,心里不由得很是惊讶,“这个设计比理想化的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可能性高的多。”
“主框架已经牵扯到了控制核聚变的每一个难点……”
“好像设计已经完成了?”
有些人甚至感觉工作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完善细节?分配工作?我感觉这个设计已经不能修改了。”
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完善空间的。
王浩在不断讲解的过程中,依靠《教学的馈赠》也获得了不少的灵感,他顺带就加了上去,很直白的讲了出来。
这也让大家对于主框架的认识更加全面。
他们都感觉设计已经可以了,接下来就是解决各部分材料和技术的问题。
这种感觉很荒谬。
因为研究才只是刚刚开始,设计组也还处在筹建过程中,连人员都缺少很多,结果主框架设计似乎完成了。
这就好像是面临一个解题过程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
王浩已经把解题步骤都设定好了。
他们只要按照解题的步骤,一个个去填充细节的内容,题目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当然,结果不一定正确。
不正确的原因在于,研究会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有些设计看似是合理的,真正去细节化研究的时候,就会受限于技术水平导致无法实现。
比如,内层材料计算得出,需要能够承受一万摄氏度的高温。
显然。
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能承受如此高温,相应的问题自然就无法解决,设计也要再进行修改。
但不管怎么说,王浩给出的主框架已经有了整体的思路。
“有这个设计做打底,即便是设计最终完成不了,感觉也可以交差了……”有个老院士扯着嘴角说道。
“现在就能做到这种地步,王浩院士准备的很充分啊。”
“看来核聚变论证能通过也是很正常的,他们可能很早就开始研究相关内容了。”
“我发现研究比想象中的容易……”
“……”
等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就带着丁志强、罗大勇等人,去了分配给他们的办公室。
会议厅还要有很多人。
他们也不由的激烈讨论起来,周东伟院士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王浩院士做的主框架设计似乎没有其他的反重力设备?”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