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284)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首先把数字n,看成是大偶数S的中心数字,也就是n等于大偶数除以二。

如果数字n是素数,自然所对应的偶数就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如果n不是素数,就以n为中心线,找出前面所有的素数p、p1、p2……

再找出后面对应的S-p、S-p1、S-p2……

然后展开分析。

只要S-p、S-p1、S-p2……中包含一个素数,就足以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方法想要分析还是很困难的,但越过困难的地方,证明反倒比第一个方法容易一些。

王浩很耐心的做着研究,中途还看了两篇论文找灵感。

用了四天时间,终于完成了证明。

这次论文写了25页。

“又完成了一个证明!”他有些激动的看着电脑屏幕,随后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确定没什么问题以后就投稿了。

首先,他找了《数学新进展》的主编布鲁斯-普利策。

“布鲁斯,我这里有一篇研究论文,你们肯定会感兴趣。”

普利策马上回道,“什么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

“……”

普利策似乎消化了很久的信息,好半天才回了一句,“上传发过来吧。”

王浩很愉快的和普利策结束了对话,然后又找到了《数学学报》的主编法耶斯-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给他发过几封邮件,似乎是想把他‘挖’到《数学学报》。

王浩在《数学学报》上发表过论文,但只发表过一篇蒙日安培方程的研究。

《数学学报》有一个大问题是,它是季刊,三个月才有一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太少,投稿到发表一般要等很久。

王浩是注意到《数学学报》新一期,在下个月就要刊印,才决定来投稿的。

他首先还是问了个问题,“如果我发表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能插队在下个月发表吗?”

莱布尼茨马上回复道,“没有任何问题!”

王浩干脆和莱布尼茨进行了通话,他问道,“你确定可以在下个月发表吗?审稿到发表,只剩下半个月了。”

莱布尼茨肯定道,“如果是重大研究,当然可以插队发表,王博士,你放心,全世界有很多顶级数学家,都愿意帮我们做审稿工作。”

“好吧。”

“是什么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

“……”

莱布尼茨确定了一下,问道,“你不是在开玩笑对吧,王博士?”

“当然。”王浩说完补充了一句,“对了,顺便说一声,最好是下个月发表,因为我同时投稿了《数学新进展》。”

莱布尼茨听的一惊,“一稿多投?这是不允许的!”

“当然不会。”王浩解释道,“我用了两种方法,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就分别投了两个期刊。”

莱布尼茨沉默了好半天,说道,“现在我确定你是在开玩笑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怎么回事?自己想!月初不让去?我们就去!

莱布尼茨对于王浩的了解,显然远远赶不上布鲁斯-普利策。

普利策一听王浩说是投稿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他只是沉默了一下,惊讶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但心里马上就相信了,因为他知道王浩从来不在研究上开玩笑。

哪怕听到消息时,他的心情很复杂、很惊讶,也从没想过王浩是在说笑。

莱布尼茨是真的觉得王浩在开玩笑。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这绝对是世纪级的重大数学成果。

如果是单纯的投稿还勉强能接受,但两个证明方法?这不是开玩笑是什么?怎么可能有人天才到这种程度?

莱布尼茨还是收到了投稿。

他做出了保证,王浩也相信了他的保证。

在收到了投稿内容以后,他打开就发现确实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莱布尼茨感到非常的惊讶。

王浩是非常有名气的数学家,在数论领域完成的最大成果是角谷猜想的证明,以及相关的‘无穷列式化又穷’的数学方法研究。

这个研究足以让他获得菲尔兹奖。

如此顶尖的数学家,投稿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哥德巴赫猜想很可能要被证明了!

莱布尼茨深吸了一口气,仔细看起了内容,但脑子里也不由得想到刚才王浩所说,还有一篇投稿给了《数学新进展》?

他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消息是否真实,因为相关论文投稿都是保密性质的。

“如果真是这样,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至少在数论研究领域,没有其他人再能和王浩争锋了。”

“他会成为公认解析数论的最顶级学者!”

莱布尼茨思考着都感觉很震撼。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却被公认为数学界的难题之一。

希尔伯特提出的问题中,第八问包含了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孪生素数猜想。

黎曼猜想是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并被认为一般情形下,就只能是个猜想,难度自然也是最高的。

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同时,也被认为是只在‘千禧年数学难题之下’的难题。

只要能解决其中一个难题,就会被认为是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家之一。

如果是用两种方法……

不敢想象啊!

虽然第二种方法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却足以证明解决难题的学者,是多么惊才绝艳的超级数学天才。

莱布尼茨稳住了思绪,就继续看了起来,随后他忽然感到了紧迫感,意识到王浩为什么问他,是否能‘插队’发表了。

插队,不是问题,关键是时间不够啊!

一审、二审,再加上修改稿件格式,排版印刷发布……

等等。

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来说,十五天时间真的够用吗?

万一真像是王浩所说,也投稿给了《数学新进展》,再等三个月时间发表,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证明,再发表出来也没意义了。

十五天,必须够!

不够也要够!

另一边,普利策正带着复杂的心情审稿,他并没有感到时间的紧迫,因为相关的工作已经轻车驾熟。

他所谓的审稿就是整体扫上一眼。

然后,一审结束。

普利策很清楚的知道,以自己的水平很难看懂全部内容,即便是能够完全看懂,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许十五天时间都不够。

另外,王浩这种顶级的数学家,撰写出来的完善证明,即便是里面有错误,也不是他能找出来的。

所以一审根本没有意义。

正常的论文都有三次审稿,一审就是最初编辑部的审稿,二审才是最重要的,是找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

三审,就是针对格式、排版的问题了。

有一些小论文可能会让原作者去修改格式,或者是添加一些内容,来让论文变得更完善,更适合发表。

但是,针对顶级的作者就没有必要了,编辑部就可以帮助进行一定的修改,即便格式有一些问题也不重要。

相对论文的内容来说,格式根本无关紧要。

所以审稿就可以跳过一审和三审,只要二审通过就可以排版发表了。

普利策再扫了一眼论文,随后淡定的拿起了手机。

“安德鲁,对,我是布鲁斯,你的老朋友。”

“有没有时间帮忙做个审稿,你肯定会感兴趣,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放心吧,质量非常高,是个顶级天才的投稿,是谁,或许你可以去猜,但我不会说。”

“……”

“亲爱的特里,这是我第一次打电话给你,还记得上次的邀请吗?我总是希望你这样的天才能成为期刊的审稿。”

“这次我是来寻求帮助的,真的很冒昧,但是我手里有一篇很专业性的论文,和哥德巴赫猜想有关,你会感兴趣,对吧?”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