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都市的人生(55)



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

真实些。

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

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

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

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

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就说《战争与

和平》吧,托尔斯泰原来是想归结到当时流行的一种宗教团体的人生态度的,结果却是故事

自身的展开战胜了预定的主题。这作品修改七次之多,每次修改都使预定的主题受到了惩

罚。终于剩下来的主题只占插话的地位,而且是全书中安放得最不舒服的部分,但也没有新

的主题去代替它。因此写成之后,托尔斯泰自己还觉得若有所失。和《复活》比较,《战争

与和平》的主题果然是很模糊的,但后者仍然是更伟大的作品。至今我们读它,仍然一寸寸

都是活的。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

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连环套》就是这样子写下来

的,现在也还在继续写下去。在那作品里,欠注意到主题是真,但我希望这故事本身有人喜

欢。我的本意很简单:既然有这样的事情,我就来描写它。现代人多是疲倦的,现代婚姻制

度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有沉默的夫妻关系,有怕致负责,但求轻松一下的高等调情,有回复

到动物的性欲的嫖妓——但仍然是动物式的人,不是动物,所以比动物更为可怖。还有便是

姘居,姘居不像夫妻关系的郑重,但比高等调情更负责任,比嫖妓又是更人性的,走极端的

人究竟不多,所以姘居在今日成了很普遍的现象。营姘居生活的男人的社会地位,大概是中

等或中等以下,倒是勤勤俭俭在过日子的。他们不敢太放肆,却也不那么拘谨得无聊。他们

需要活泼的,着实的男女关系,这正是和他们其他方面生活的活泼而着实相适应的。他们需

要有女人替他们照顾家庭,所以,他们对于女人倒也并不那么病态。《连环套》里的雅赫雅

不过是个中等的绸缎店主,得自己上柜台去的。如果霓喜能够同他相安无事,不难一直相安

下去,白头偕老也无不可。他们同居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霓喜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她的第二个

男人窦尧芳是个规模较好的药材店主,也还是没有大资本家的气派的。和霓喜姘居过的小官

吏,也不过仅仅沾着点官气而已。他们对霓喜并没有任何特殊心理,相互之间还是人与人的

关系,有着某种真情,原是不足为异的。

姘居的女人呢,她们的原来地位总比男人还要低些,但多是些有着泼辣的生命力的。她

们对男人具有一种魅惑力,但那是健康的女人的魅惑力。因为倘使过于病态,便不合那些男

人的需要。她们也操作,也吃醋争风打架,可以很野蛮,但不歇斯底里。她们只有一宗不足

处:就是她们的地位始终是不确定的。疑忌与自危使她们渐渐变成自私者。

这种姘居生活中国比外国更多,但还没有人认真拿它写过,鸳鸯蝴蝶派文人看看他们不

够才子佳人的多情,新式文人又嫌他们既不像爱,又不像嫖,不够健康,又不够病态,缺乏

主题的明朗性。

霓喜的故事,使我感动的是霓喜对于物质生活的单纯的爱,而这物质生活却需要随时下

死劲去抓住。她要男性的爱,同时也要安全,可是不能兼顾,每致人财两空。结果她觉得什

么都靠不住,还是投资在儿女身上,囤积了一点人力——最无人道的囤积。

霓喜并非没有感情的,对于这个世界她要爱而爱不进去。但她并非完全没有得到爱,不

过只是摭食人家的残羹冷炙,如杜甫诗里说:“残羹与冷炙,到处潜酸辛。”但她究竟是个

健康的女人,不至于沦为乞儿相。她倒像是在贪婪地嚼着大量的榨过油的豆饼,虽然依恃着

她的体质,而豆饼里也多少有着滋养,但终于不免吃伤了脾胃。而且,人吃畜生的饲料,到

底是悲怆的。

至于《连环套》里有许多地方袭用旧小说的词句——五十年前的广东人与外国人,语气

像《金瓶梅》中的人物;赛珍珠小说中的中国人,说话带有英国旧文学气息,同属迁就的借

用,原是不足为训的。我当初的用意是这样:写上海人心目中的浪漫气氛的香港,已经隔有

相当的距离;五十年前的香港,更多了一重时间上的距离,因此特地采用一种过了时的辞汇

来代表这双重距离。有时候未免刻意做作,所以有些过分了。我想将来是可以改掉一点的。

写什么

有个朋友问我:“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我想了一想,说:“不会。要么只有阿

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从别处打听到,原来阿妈不能算无产阶级。幸而我并

没有改变作风的计划,否则要大为失望了。

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象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

的。当然,文苑是广大的,游客买了票进去,在九曲桥上拍了照,再一窝蜂去参观动物园,

说走就走,的确可羡慕。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

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

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

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譬如说现

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

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最

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

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

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

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

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

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

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其实这一切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吧?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

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

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

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张爱玲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