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草木长(71)

作者:三改火 阅读记录

他一个画匠,只有入了宫闱,才能讨得一句“先生”的敬称,从山野泥泞、粉脂气与铜臭中挣扎着爬起。

那时观鱼,才有庄生的心境罢。

他将自己在濠水上画的游鱼图献了出去,只有章,无落款,姓名在绢帛里夹着。那掌事得了钱财,将卷轴一笼,推门向贡院中去了。

刘窠闲来也无事,打马到东京的街上。太平日久,汴梁内外不识干戈,青楼画阁与绣户珠帘夹着汴河之道,只听得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好个八荒巧凑,万国咸通的京华!

他向正店讨得一壶酒,下了马,将酒葫芦挂在竹杆儿上晃晃荡荡地沿河走着,远远瞧见一匹高头大马直奔过来。刘窠一拧眉,道了声不好,将竹竿往身前猛地一扯。

挂着酒葫芦的细线吃不住力,不给面地断了。那匹奔马到了近前,刘窠往街旁一闪身,就看马上那位伸手将酒葫芦一抓,勒住马头,翻身跳下来。

刘窠接过他抛过来的葫芦,还未躬身唱喏,衣袖被人一扯,听那官人笑道:“公子端的不记得我了?”

“呀,是你?”刘窠灌了口酒,“与我临渊羡鱼的那位。”

一把风流骨,泪痣美人尖。

赵宣和松开他的袖子,倚着马匹,满身是翩翩少年的飞扬轻佻,绢云母白衣不算显眼却矜贵得紧。他看眼前这人一身天青,脑后木簪束起散乱发丝,真是潇潇然人间客的模样。

“汴河里可没什么鱼供人观看。”赵宣和道,“公子姓甚名谁,家在何处?”

“我姓刘名窠,江南人士。”

“在下姓赵名宣和。”年轻的皇上低声道,“汴梁生人。”

刘窠跟在赵宣和后边,只顾低着头走,前边的长廊百转千回,也不知何时到头。

还能怎么着,皇上向贡院把他的鱼要了过来,明里便说:“这人,寡人带在身边了。”

夜幕中的深宫灯火摇曳,重楼高锁。偶尔遇着一群宫人提灯夜巡,两人便疾步退在阴影里,莽莽撞撞地避开。

“东转西转,到底去哪啊?”刘窠半天憋了一句,“陛下。”

赵宣和把灯拉起来,四处瞧了瞧,当即拍板:“是这里没错,寡人昨天才来。这,夜路不好走。”

眼前是一处藏书阁似的小楼,疏竹掩映,庭下空明。赵宣和将堂门拉开,灯火一闪,刘窠看清了匾额上几个烫金大字:“禁中文书院”。

“私自进来,头就没了。”皇上阴测测地来了一句,还未等刘窠寒毛竖起来,便扔给他一块牌符,“得了,你以后自行来吧。”

文书院到底是文书院,书册典籍立了满架。借着一盏宫灯,刘窠先入眼的却是挂满墙壁的书画图轴。山水花鸟仕女图俱全,有的墨迹陈干,有的是新近画成的。他挑灯走着看,在一幅千字文下边停了下来。

“这是陛下的?”他扬手一指,“这字果然是俗世难找。割金断玉,浑然天成,畅快淋漓。陛下学过鲁直公?”

“说得不错,是学过黄鲁直。”

刘窠颔首,向后退了一步。

写得甚好。听闻皇上与他刘窠岁数相同,皆是二十有三。如此天资,也与他的字一般,俗世难找啊。

可他偏偏是个帝王。

“那日瞧见六郎观鱼,落笔之处惊才绝艳。”赵宣和正色道,“画之工巧,寡人前所未见。想请六郎指点一二。”

找他吗。刘窠撇了撇嘴。前朝画花鸟景物,多是写意为主。他家传画仕女图,落笔就是工巧,他将这习惯带到了画鱼上。

“宫里有鱼吗?”刘窠道,“我只教画那物。”

刘窠和赵宣和站在南内的太液池,齐齐向池子里看去。几尾肥硕的大鲤悠哉悠哉地游着,有的鳞片白如银甲,有的鳞片红胜烽火,富贵丰满得不得了。

濠水的小个子鱼与其相比,逊色不少。

刘窠看了半柱香时候,提笔拿了绢帛开始画。赵宣和在一旁凝神看着,半晌,道:“六郎,我真是......艳羡于你。”

“哟,陛下何出此言啊。”

“六郎胸中有丘壑。池中养的鱼终归不如山野中的,叫庄子来此,想必不能知鱼之乐。寡人么,不过临渊羡鱼罢了。”

刘窠拿笔点了点寿山石研磨成的红颜料,细细落笔,轻声道:“陛下以天下为渊,我不过渊中一尾池鱼。我生死在乎陛下,陛下,又何故羡我。”

赵宣和盘腿坐着,侧首望向他。刘窠也只有画鱼的时候能这般上心认真,平日见他,要么在花楼,要么在吃酒,没个正形儿。

而他赵宣和自己,早已担待了玩物丧志之名。这天下深渊一般,他不要;可也没人能准许他抛下一切,如刘窠般逍遥自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