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本无意成仙(56)

作者:金色茉莉花 阅读记录


如这位书生所说,这类书籍在这个年代只算杂书,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会被一些老儒所唾弃,有些人写了书都不敢留名,怕丢了脸面。但这类书籍在这年头却也是广受欢迎的,流传度远高于名著经典。

而市面上相似的书并不算多。

一本《桃李岁时记》,写得并不算好,故事之间还夹杂了大量玄门中人才能看懂的内容,却依旧以极快的速度风靡了大江南北。

为何?

世人都对这类故事感兴趣,可写这类书的、能写得好的,却太少了。

这书生若写得好,还真可能流传下去。

宋游自然没有这个时代的腐朽思想,并不歧视这类杂书,仔细一想,能参与进一本流传千年的书籍的著作,倒也挺有意思。即使当它流传到后世时自己早已是一堆白骨黄沙,什么也不剩了。

巧之又巧,临走之时,就在那北瓦子里,云说棚中,听张老先生详细的讲了一段。

“这类故事我有不少。”

“巧了,前路还长。”

“说来也长。”

“我与先生倒酒来!”

“有一条件。”

“先生请讲。”

“我说一件故事,足下也得说一件,如此两清,各不相欠。”

“一言为定!”

“我便先讲那遁地贼人。”

“洗耳恭听。”

“这要从好几年前说起,那贼人原本姓莫,家住逸都城外,莲花村,本是一落魄书生……”

宋游声音不大,细细的讲来。

整体参考了张老先生的故事结构,从记忆中翻出来复述,自然也就带了自己的味道。同时省略了张老先生那些说书技巧、语气词,而变得像是寻常街坊黄昏时坐在村口榕树下与你讲起前段时间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书生听得如痴如醉,沉迷不已。

就是其余那一家三口,也忍不住坐在船舱里听,小女孩儿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想来心中也有了个充满玄妙的世界了吧?

讲完正好闻见粥香,先吃早饭。

清粥寡淡,却正好适宜这江上寒冷的早晨。

饭后轮到书生还故事了。

“在下游历阳州之时,曾在一高山隐士口中听过一个故事。”

“请说。”

“说在几百年前,阳州远无此时繁华,甚至有大妖盘踞,离了道路的所有山岭都是大妖的猎场,还常有山妖下山害人。恰逢前朝末年,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此时有一道人途经此处,身负青玉宝剑,在黑独山上与那妖魔周旋了整整半年,将之斩于剑下,此后阳州方才太平。”

因为缺了细节,书生的故事要简短许多:“而那道士,听说就出自伏龙观。至于伏龙观到底在哪,故事里没有,也无人知道,在下是从另外的故事里听过阴阳山伏龙观的名字,才大胆猜想,也许是同一座道观。”

“好。”

宋游露出无奈之色。

下意识试着回想了下,并未发现几百年前有哪位祖师是善于使剑的。

不过也不要紧。

可能是故事传闻出现了偏差,可能是哪位祖师下山后有段时间学着用了剑,也可能是他自己没记清楚,总之都是常见的事。

主要的是其实他并不是很想听。

伏龙观历代观主都很少留下关于自己游历的事迹,就连宋游的师父,也很少向他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见闻收获,都是怕对后人造成影响。每个人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而太过久远的祖师,未曾谋面,其实在宋游心中,和陌生人差别也不大。

“先生觉得这故事如何?”

“故事虽大,但不算有趣。”

“哈!不曾想先生与我所见竟是不谋而合!”书生笑道,“我有一表弟,平常爱求我说故事,他就偏爱这一类,故事越大,神佛越多,故事中的人物有着越高的法力,别的什么也不管,他也觉得有趣,不过我却是不太喜欢。”

宋游稍作思索便已知晓,这书生定是想着自己也在灵泉县,也听过伏龙观,这才特意讲了有关伏龙观的故事。

“足下不用再讲有关伏龙观的故事了。”

“先生爱听哪种?”

“有妙趣的。”

“那方才便算我白讲了,再赔先生一个!”

“倒也不至于。”

“先生不必客气,在下既是要将之编整成书的,又怎缺这一两个故事,出门在外,相逢都是陌生人,还是洒脱些为好。”

“有理。”

宋游便不再拦他了,只看向旁边的小女童。

那女童一边在船边拨弄着水,一边听他们的故事,忽然之间,似是被水中光亮吸引,她趴在船沿想凑近了去看。

而水下隐隐有庞大的黑影在游动。

宋游用手指敲击船沿,吸引到小女童注意后,便笑着提醒她不要玩水,待她重新坐好后才安心,再瞄一眼江中,那道黑影已然消失不见。

谈话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十六章 烟笼寒水月笼沙

此路遥远,这船也不是终日飘在江上,每晚也都是要靠岸停泊的。

偶尔遇到渡口,或可以靠岸的地方,船家往往会征求他们想法,临时停靠一下,宋游便也领马下船排泄。各地渡口往往有妇人卖些吃食,遇到喜欢的宋游也会买点儿,给嘴里添些滋味。

船家所说倒也没错,这船上的餐食吃一顿两顿还好,多吃两天,嘴里便有些寡淡和腥气了,好在宋游还带了一些干粮。

不知不觉行船已然六天。

接近拢郡,两旁风景便有了变化。

两岸江边有不窄的平地,至少田土都是平的,种满了油菜花,初春时节正好开放,看上去金灿灿的一片,风中也带上了油菜花的甜香。

而在这大地之上,是无数平白隆起的奇异山丘。与平常的山不同,它陡奇而小,如笋一般,人很难上得去,也没有多少上去的价值。无数座这样的小山挡在视线尽头,远远看去重重叠叠,万山如林,视线到不了多远就被挡住了。

说这山中是妖的国度,怕也有人信。

“到拢郡地界了。”

船家一边撑船一边与他说:“拢郡的山就是这样,一坨一坨的,大多都爬不上去,上边也没有地,人只能从山的中间走。”

“很好看。”

“都说好看。”

“有能爬上去的吗?”

“有呢!”

船家脸上沟壑纵横,却带着笑容,他喜欢与这先生讲话:“客官去安清,安清县最好看。到了那里找人一打听,自然知道怎么玩。若客官问小老儿怎么知道的,哈哈,每年不知多少大官人、大诗人、大才子来这里看山水,几乎都是去安清的。”

“多谢老丈。”

宋游只站在船头,眺望船边。

太阳渐渐往西沉去,还未沉入地平线,先沉入了这如笋如林的万山丛中。

最后的光线从那参差不齐又高低仿佛的山林顶上斜斜的照下来,淡金色的,能清楚看到光的形状,江中一半都是山与光的倒映,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者撑船前行,穿着道袍的男子站在船头,整条江只这小舟独自穿行其中。

“今晚应该就能到地方。”

“好。”

船家撑着撑着,竟还高歌起来。

宋游一时觉得极美,心情也美好起来。

“老丈。”

“在听呢!”

“该准备晚饭了吧?”

“客官说得对,这就找地方停。”

“我包中还有一条腊肉,年前没吃完的,带着赶路也沉得很,便请老丈煮了,大家一起尝尝。”

“好嘞!”

于是这万山之间,柳江之上,黄昏天光之下,又多一缕炊烟。

大约两三刻钟后。

书生头发几日没有梳洗,已有些油结了,而他依旧精神饱满,用筷子从碗中捻起一片腊肉来。

腊肉两肥两瘦,三线五花,夹起来借着油灯一看,肥肉部分透明又透金,晶莹剔透,在筷子上油光光颤巍巍。赶着热乎送进嘴里一尝,一丁点儿的油腻都尝不到,只是满满的腊肉香味,透着松柏树枝的清香,不咸也不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