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青梅竟是名门贵女+番外(111)
关于国师的事,沈云舒多多少少也听说了一些。
据说这国师是去年冬天才到京城的,那时太后病重,太医院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于是梁帝就颁布诏令,征召了不少民间医者入宫,却无一人能治好太后。
后来还是一位刚从南境回来的按察使向梁帝推荐了一人,名唤和正,是西南一带颇有名望的大东巴。此人入宫后,连做三场法事后,太后的病就慢慢好了。而他也因此受到梁帝的倚重,册封为国师。
之前洛晴岚还在京城的时候,沈云舒就问过她,说这和正国师非佛非道,怎么看都像是在装神弄鬼。可洛晴岚说,西南一带有很多古老又神秘的部族,它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虽然外人看不懂,但确实是有点玄乎的。这位和正国师所在的部族名叫“麽些”,盛行占卜祭祀之术,每当有重大祭祀活动,都会请他去主持仪式。
他若没有点真本事,想来也不会那么受人敬仰。
不过裴湛有一点说的不错,就算和正国师真有本事,那也不能过分依赖,沉迷其中。祭祀之事说到底,不过是求个心里安慰罢了。就如同求神拜佛,再怎么求,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就等着佛祖来帮不是?
裴湛写好奏章后,长舒一口气,见沈云舒在认真思考,便问道:“依你所见,如今是该战,还是该和?”
沈云舒愣了一下。
是战是和,也不是她说了算。不过这是在自己家里,关起房间来随便讲两句,应该也不要紧。
“作为一个小老百姓,自然是希望议和。这打起战来,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且不说江南已经没有余粮可以支援南境了,就说南境的百姓吧,真到了兵戎相见的时候,他们又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了。”
裴湛点点头,这话说的不错,这也是朝中主战派的说法。
但沈云舒话锋一转,又说道:“可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战。前几个月的大朝会,分明已经进行过和谈,还签了盟约,可他们回到南境转头就对大梁开战,分明就是小人行径。与这样不讲道理不守道义的一帮人,还有什么好谈的,就应该打到他们怕了才行,给他们一个教训。有时候以战止战,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裴湛没想到沈云舒能说出这番话,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了几分赞许。
其实主站和主和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至于如何在这二者中做出一个最合适的决策,考验的就是内阁那帮阁老们的能力了。
第二日上朝时,除了裴湛,还有不少御史进言,劝梁帝不要过度沉迷祭祀一事。如今正值危难之际,更应该君臣同心,共克时艰。好在梁帝也肯听取谏言,表示会勤勉朝政。不仅重开午朝,还准许文武百官随时递折子,共商大事。
内阁很快就提出议案,建议从朝中派大军压境,震慑夜明等国。若他们肯就此退去,那便能免了一场大战。若他们执意犯境,那大梁也不怕与之一战。
粮草一事,就由户部去想办法。只要有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梁帝当即准奏,而沈怀瑾听说之后,主动请缨,愿率军亲赴南境,助平江王平定战乱。
先前因为布防图丢失一事,御史言官对沈怀瑾颇有微词。梁帝也明白,沈怀瑾此时主动请缨,一来是想戴罪立功,二来也是希望能为目前的困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可御史言官们听说之后,又开始上书反对了。说什么沈怀瑾经验再丰富,战功再显赫,那都是在北境。而南境与北境的情况大不相同,如此安排,恐有不妥。
最后还是兵部尚书陈景行站出来,力挺沈怀瑾,这才让梁帝下定决心,力排众议,任命他为平南大将军,还在他出征那一日,亲率文武百官到城楼上为他送行。
大军虽已开拔,但粮草一事仍未解决。
户部尚书愁得头发都要白了,沈云舒听程瑛说起这件事后,二人合计了一下,决定在点翠阁带头募捐。
沈鸣之听说后,也大力支持自家侄女的主意。三日之内,京城沈氏名下所有商铺,营业所得都捐到户部,筹措军资。
除此以外,沈云舒还托柳氏找到柳闻安,也就是裴湛那在太医院当院首的外祖父,问清楚在南境行军作战一般需要准备什么药品。因为她曾听洛晴岚说过,西南一带山中多瘴气,多怪虫,多毒菇,沈怀瑾从未在南境打过仗,若是准备不全,恐怕容易出事。于是沈鸣之又和太医院达成合作,资助太医院筹备随军药品,加急送至前线。
虽说点子是沈云舒想的,但具体实施都是沈鸣之主导。毕竟他主掌通州沈氏多年,渠道比较广,很多流程和手续也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