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虎妻+番外(808)

作者:藕花 阅读记录

按他的话说,是家里已经有太多人为国效力了。所以他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吃喝玩乐,不不,是艺术创作中去。

随后他画画,自成一派,开一代宗师之门,比他爹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精通吃喝茶艺,便留下了数本食谱、茶经、插花、园林、金石书画鉴赏等等著作。

至于他的诗词文集,更是洛阳纸贵,一文难求。

自他名声鹊起,各家无不以求到他来为长辈撰写祝寿的屏风条幅为荣。

中年以后,他还迷上了制琴。

经他制作的琴,千金难求。待他过世后,更是身价暴涨,万金不换。

后来有人感叹,百年出一许探花,千年一遇许全才。

老许家是烧了多少高香,才蕴养出这么个流芳千古的人物?

可许全才私底下说,不是许家烧了高香,而是上头有那么个厉害姐姐,他不努力不行啊。

倒也不是升平公主逼着他学这学那,而是言传身教,打小就有这么位姐姐珠玉在前,他想甘于平凡都做不到。

有人便奇怪了,虽说升平公主也是入了史册的贤明女子,但更多记载的是她辅助丈夫,镇守边关,救助百姓,开立马场的功绩,除了字儿写得特别好,似乎也没听说什么。

还有她那两个儿子,好似都平凡的很呢。

平凡么?

可细细一想,又觉不是。

升平公主的长子,虽不擅诗词文章,也没有小舅舅那般惊才绝艳,但他打小在京城长大,与宗室关系极好。辅佐四朝君王,极得信重。

活到九十高龄,儿孙满堂,方无疾而终。

升平公主的次子,幼时孱弱,随父母镇守边关。

但若干年后,大齐朝忽地推出一本药典,竟是将天下药材,做了一次完善的分类与备注,被奉为医家经典,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性命。传说,就是这位次子的功劳。可他毫不居功,甚至都不肯留名。只印了无数药典,分赠天下。

而在京城的升平公主府,由金光侯与升平公主上书陛下,将整个府邸捐出,令其次子改建成了一个药圃。种植天下药材,供人分辨。有些无法种植的,也能制成标本展示。所有医者,能够免费参观学习。

这一场功德,就算是数百年后改朝换代,有帝王敢于烧毁大齐皇宫,却也不敢毁损许氏药圃半分。

跟许渠,宁州书馆,还有许家人留下的著作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以上这些,有些是元三奶奶这辈子能看到的,有些是她看不到的。

可没关系,就她辈子能看到的事实,她知道升平郡主过得极好,她的孩子们也都过得极好,便足矣了。

自然,托这个盛世的福,象她这样没什么大本事的人,也能求一个富足安稳。孩子们虽没大本事,也算孝顺和睦,此生足矣。

而岁月愈久,她愈发明白,太公元瓒为何会用生命的最后五年,画那样一副画,送给升平公主。

她第一次和婆婆去拜见升平公主时,就带去的那副画。

元瓒的遗作。

也是这位一生坎坷的大画家,用了此生最后五年,呕心沥血完成一副画。

宁州书馆开馆图。

此画放弃了元瓒擅长的山水写意,也没有任何豪横胆气,只用近乎白描的笔法,细细勾勒了那一日的盛况。

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升平郡主,朝气的金光侯,整齐着装的官员们,满怀憧憬的寿城百姓,无不跃然纸上。

剪彩时的五人,授课时的虞希,安静听课的幼童,还有后来身佩红花的小媳妇,排队看病的长者,甚至连著名的蛙公江廉,都在画中占据一角,留下一个狼狈离开的背影。

毫无疑问,这是元瓒一生绘画的巅峰。

倾尽了他全部心血,穷尽了他一生的本事。

画上的百种景,千般人,细致到了头发衣裳,每一处皱褶和线条,竟是无一雷同,活灵活现勾勒出当日的寿城。

足以流芳千古。

他答应过,要送升平郡主一副画,他做到了。

用晚年的最后时光,耗尽所有心力,整整画了五年,完成这一夙愿。

报答升平郡主替他查清儿子死因,报仇雪恨的恩情。

原本,升平公主是不想将此画展示于人前。

因为将她实在画得太好了。

虽画中有千百人,但她还是最为光彩耀眼的那一个。

还有她身后题写的宁州书馆匾额四字,竟是元老爷子整整耗费了一年时光临摹,反复练习,才缩小了题上去的。

几乎如出一辙。

也是这画画得太好,升平公主一眼看出它的艺术价值。若是束之高阁,未免太过可惜。

所以素性低调的升平公主难得犹豫了一回,要不要展示给更多人观摹学习?

上一篇:公主的奴 下一篇:寡妇桃夭的太子赘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