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竹秋(320)
这画是柳竹秋向朱昀曦求来演戏的,见奸宦上钩,故作惊惶道:“千岁莫不是看错了?真是宫中之物?”
唐振奇听说是一位游商低价转给他的,以为他买到了赃物,趁机吓唬:“近日陛下发现宫中丢失了大批财宝珍玩,正严令缉盗。晴云这幅画若被其他人瞧了去,只怕难逃窝赃之嫌。”
柳竹秋赶紧跪地央求:“晚生冤枉啊,晚生见这幅画是真迹,那游商开价又实惠,只当捡到了大便宜,委实不知是皇家藏品。还望千岁饶我一命,切莫对人提起。”
唐振奇以为她上了贼船,尽可利用,笑着扶起来。
“晴云何必慌张,难道我会害你不成?”
他亲切地替她拂了拂了衫摆,温言道:“我知你与盗窃案无关,但现有一事想请你参详。陛下传旨十四日去内市搜赃,我担心那些当差的倚仗皇命向无辜商家巧取豪夺,想寻个名正言顺的法子取缔内市。”
既然顾惜商人们的利益,为何还要取缔市场砸人家的饭碗?
这奸贼只想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根本不考虑言辞是否矛盾。
柳竹秋就等他这句话,顺着他的心意献计:“想让内市开不下去,办法倒是有,只这后果不好控制……”
唐振奇立刻催问,并担保:“行不行我会看着办,你只管说便是。”
柳竹秋迟疑道:“听说内市营业的商贩多数没办理商引,千岁若命官府贴告示,通知将要清查内市商户的商引,那些商人害怕,必然不敢去摆摊了。”
这办法合情合理又不会惹皇帝怀疑,唐振奇大喜夸赞:“还是晴云机敏聪敏,此一计可谓四两拨千斤那。”
柳竹秋面色疑难:“晚生这叫不是办法的办法,恳请千岁三思,最好另寻高见,以免引发不测之祸。”
唐振奇问:“何为不测之祸?”
她回答:“就算只查内市的商户,告示贴出城中商贾必定人人自危,若导致大批商户逃窜歇业,恐引发混乱。”
唐振奇长年身居高位,不清楚平民阶层的生活状况,看问题难以全面深远,想当然地自信:“京里商家不下十万,跑几个关几家不算什么。这些我自会处置,你就不用担心了。”
柳竹秋先说断后不乱:“晚生不敢,只求千岁事后莫要怪罪晚生。”
唐振奇满口答应,堂皇地收下了那幅古画,美其名曰让她“安心”。
次日萧其臻先收到唐振奇让他发告示查商引的指令,他觉得这做法离谱胡闹,正欲上书劝阻,柳竹秋的书信到了。
她在信里叮嘱他一定要按唐振奇的要求办事,并说明了理由。
若真能达成她预计的效果,无疑是件便民的大实惠。
萧其臻放下顾虑,奉命在各大城门内外张贴告示。
当天派差役走街串巷清查内市的经商者,遇见没有商引而来北京的人全都当做盗贼逮捕。
搜查只进行了两日,一场轩然大波便席卷了整个京城。
被捕的人员数以千计,塞满了顺天府和宛平、大兴县衙的监狱,还有大批嫌犯无处容纳。
许多商家心虚害怕,索性关闭店铺停止营业,导致市面上的商铺十户九关。
那些有商引的正规商家也因店内的伙计帮佣闻风逃匿,遭遇了缺员危机,难以正常经营。
另有很多商贾抱着“唇亡齿寒”的愤慨联合起来举行罢市,昔日繁华的街市一片萧条。
京城居民的生活已高度市场化,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商品交换。
全城商贩停止营业,人们吃饭买不到粮油、生病买不到药材、生火没有柴禾煤炭、照明缺少蜡烛灯油,连上厕所的草纸都没处买,民不聊生不过如此。
十四日内市不复存在,庆德帝派去的缉盗队无功而返。
然而唐振奇抱薪救火的做法给他惹来了更大的麻烦,愤怒的老百姓们包围顺天府衙声讨抗议,萧其臻被堵在府衙内,被迫登上鼓楼向附近的兵马司衙门飞箭求救。
兵马司衙门的人拾到箭矢,因事件在所司职权以外,忙将萧其臻的求救信转交东厂。
张选志调动军队驱散抗议人群,将萧其臻的信呈交庆德帝。
庆德帝已获悉城中乱象,还责怪萧其臻办事糊涂,看了这封信方知是唐振奇出的馊点子,立即宣来臭骂一顿。
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言事,多数人认为商引制度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想迅速恢复市场秩序,防止再出现类似大规模罢市,朝廷最好尽快下令废除此项旧制。
户部尚书陈良机最了解市面上的行情,以阁臣身份代表废除派的官员向皇帝进奏。
庆德帝清楚地看到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也难抵御不可抗拒的经济压力,事实上商引制度早已被繁荣的市场贸易冲垮,所缺的只是一纸正式的废除文书。于是借口“顺应民心”这一光彩理由批准了陈良机的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