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年少(206)
单是让孩子去向他的亲祖母请个安,在她而言不算为难。
与宝珠记忆中的样子不同,太后的气势显著地温和下来了——至少在元子面前,她只是个慈爱的祖母。
“像宝珠小时候。”她爱不释手地逗着这稚嫩幼小的团子,连抬眼端详宝珠的时候,目光里都是和蔼的,“儿子肖娘,是有福气的长相。”
宝珠抿嘴笑着,记得打从自己出宫嫁人起,太后就不唤她的名字了,只以“夫人”相称,一开始是为了抬举,后来便成了生分。
想想真是唏嘘。
皇帝接话道:“满了月确实长得体面多了,才生下来的时候皱巴巴的,红一块白一块,看着年龄比我还大。”
太后瞪了他一眼:“已经当爹爹的人了,还这么混说!”
收回目光时,果然瞥见宝珠低头忍笑。太后何尝不懂,皇帝这是有意逗乐呢!
他为了这个宝珠,花了多少心思!一家子过日子,原该这么和和气气的。他要捧谁做皇后,就让谁做去,能不能坐稳当,全凭造化。自己这老婆子插手进来反倒不美,如今孙儿也有了,只管含饴弄孙是正经。
元子乍然进了个新房子,不住地东张西望,又被太后逗着笑,一刻也没停过,这会儿玩累了,咂了咂嘴,闭眼又睡。
太后因问宝珠:“奶娘如何?别只看她奶水足不足,还得看她嘴馋不嘴馋,可曾乱吃东西。”
宝珠便道:“并没有用奶娘。我自个儿喂着孩子最放心,一应饮食都很清淡。”
太后一愣,随即才笑起来:“我倒忘了,你历来是个细致人儿,只是这样越发辛苦你。”
宝珠说:“世人都颂扬父母养育之恩,其实为父母者,恨不得将自己的血和肉都哺给他,哪里谈什么辛苦呢?”
太后感同身受,点头道:“这话正是。我也有这么些儿女,怎会不知?不论是在何种境地,一个母亲都无法承受与她的孩儿分离。”
宝珠心头大震:太后这话,倒像一种许诺。
还不等她深思,太后又道:“咱们娘儿俩久未团聚,皇帝也有阵子没往天和宫来了,今儿难得人齐全,我叫厨房做些你们素日爱吃的菜,好生亲近亲近。”
这样的口吻,与盼着儿女们归家的普通老人没有什么不同。
宝珠忙站起身,欲将元子接过来交由傅母抱着,太后笑道:“又不必分席,带着他一道也无妨。”
皇帝便劝说:“他是来给祖母解闷儿的,可不是来教您劳心劳力的。”太后这才撒手了。
一时用过饭,宝珠先行告退,到暖阁里来照看儿子,又让人守住门,自己解了衣襟哺乳。
未几,皇帝亦走了来,冲她一笑:“如今心可落进肚子里了?”
一旦封了后,孩子天经地义该她自己养着,便是太后非要代劳,她也可以时时过去探看,不像妃嫔,没有太后召见连天和宫的门儿都不能踏。
况且太后并没有分开她们母子的意思。
可宝珠的心,只放下了一半儿。
第107章 .一零七鸾羹
出宫的时候已经是日头偏西,皇帝坐在车里,两手搭成个窝,把元子托在上头,随着马车轻微的摇晃,有节律地颠着——他抱孩子不像宝珠那么小心翼翼,唯恐磕着碰着哪儿。按他的说法,男孩儿嘛,理应耐摔打些,太娇生惯养的,长大了不成器。
“这时辰想多逛一会儿是来不及了,去丰乐楼尝一碗鸾羹倒使得。”他见宝珠掀开一线帘子看街景,靠过来往前头一指:“就在那边。”
丰乐楼可谓都中酒楼之甲,不止是因为它的雕梁画栋、各色珍馐、乐班伶人,更因为它背后有工部做靠山,迎来送往的客人里不乏怀揣官钞的达官贵人、名士巨贾。
像这样由朝廷出资、民间商户经营的酒楼,都中还有五六家,各有各的独家秘方,譬如丰乐楼的招牌鸾羹,便是典型的宫廷菜肴。
有了这些花样,又有大儒大家引领,囊中略宽裕的百姓们也络绎不绝地前来尝鲜。
一个王朝初定的时代,永远是最蓬勃最和乐的时代。天子公侯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在有限的年月里,率领着他们的子民披荆斩棘、跨越过道阻且长。
直到四境升平、河清海晏,他们的后辈们惧怕功绩无法与先祖并肩,惧怕无法得到与先祖等同的拥戴,只好强作镇定地划分出天与地,渐渐地高坐云端,民意不达。
马车很快在丰乐楼前停下,宝珠戴好帷帽,由皇帝牵着步下来,店门前的酒保①连忙上前唱喏,引着客人往里走,又有杂役跑过来,将车子赶到一旁系好。
酒保领了他们上二楼阁子来,皇帝因问:“三楼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