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47)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甄姬是被人赞誉着长大的。父亲过世的时候甄姬小,什么也不懂,她理解不了大人们的严肃以及各色繁杂又诡异的仪式,于是父亲葬礼上她给吓住了,嚎啕大哭了起来。一众大人不知就里,只是觉得一个三岁的孩子,按说是什么都还不应该懂的年纪,竟然在父亲的葬礼上哭了起来,真是灵性通透不同凡俗呀,因此皆对她另眼相看。

甄姬从小到大不像一般孩子那般喜欢玩儿啊闹啊的,就喜读书,且聪明颖悟,读书念字很快就记住,不似其他女孩儿们不把读书当正事。最难得的是,她能谨遵书里的教诲,恪守礼仪,按照典范去做一个淑女,八岁时候就能克制自己不肯从窗边去看外面的杂耍;到九岁时,其兄见她用自己的笔墨纸砚,开玩笑说:“你该学习女红。读书习字,是要做女博士吗?”她却正色答道:“听闻古代贤德的女子,没有不学习前人经验引以为诫的。不读书,怎么知道这些呢?”

有一回,家里请了相士给他们看相,相士说甄姬:“此女贵乃不可言。”甄姬容貌俊秀,行事又不似一般女子,本就令人纳罕,因此大家都觉得相士的话有道理,此女真个与众不同。

到甄姬十几岁的时候,就更了不得了,比一般的大人都懂事。那时候赶上战乱,天下百姓饥馑,有点金玉珠宝都拿来贱卖了换粮食。那时候甄姬家里富裕,存粮颇多,母亲就趁此机会收购了不少好东西。甄姬早就从书里读到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今见这样,便知不妥,恐有贼人加害,或者百姓饿极了嫉妒她家富有,再抢夺起来。于是劝母亲莫要再买宝物,开仓放粮接济乡邻。一时间,甄姬的贤名传得满县皆知。

类似的事情不少。一个小小县城里,人们本就见识短少,再加上甄姬也确实比他们见过的大部分人要出色,因此本县皆知甄家有个女孩儿不同凡响,不说独一无二吧也是世间罕有。于是甄姬就在这惊叹与赞誉中成长,自己也自信于自己的优秀和与众不同。

甄姬十四那年,长兄过世了。到了甄姬十五岁,一家人中悲伤中慢慢缓过劲类,母亲逐渐开始为她打听合适的人家。女大不中留,该定终身的时候了,她母亲也是愁。且不论相士那番贵不贵的说法,单是女儿如此出挑,母亲心气儿也是高的,县里普普通通的男子,母亲也是看不上的。定要一个好的才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可到什么程度算好呀?她母亲也不知道。只是镇日里托亲朋好友到处打听,媒婆也问了好几波,寻了好几个后生,没一个她母亲满意的。可不就是,有点家财的,在这乱世散尽也容易;有个一官半职的吧,这个将军那个太师的带着兵一来,小命还有没有都不知道。再细说,要么模样、要么学识,哎呀总之没有一个十分称心的。甄母心想,以我女儿这品格,配这些个庸常人岂不委屈了她?挑来捡去,没个满意的,一来二去,便拖了一两年。可女儿的年纪不能等,于是甄母心焦得不得了。

正没着落时,忽的这一天,有个本家嫂子上门来了。甄母连忙迎出来:“三嫂来了,真是稀客稀客!一家都挺好的吧?不是一直在邺城吗?多咱回来的?看我这阵子事忙,也没留心,竟不知道你们回来了,也没去看看。”

“嗨!我也刚刚回来,也难怪你不知道。喏,这是从邺城带来的特产,给你尝尝。”三嫂指了指身后丫头手里的包裹。

“多谢费心,想着我们。还不快接过来。”甄母支使丫鬟说。

三嫂便又道:“我知道你忙,我还知道你为什么忙。为咱们五丫头是也不是?”

“唉!什么事能瞒过嫂子。我们家里这情况嫂子也是知道的。现如今为了这五丫头,我都快愁死了!”

“呵,这种事情,愁也没有用。各人的命运呐,那都是天注定。到时候自然就有了。你知道我今天来做什么?我就是来给你解愁来了!”

甄母深知这三嫂的丈夫在邺城的袁绍袁大将军府上谋了个差事,人脉消息比这县城里那可是广多了。今见此话,也是满怀期待,忙道:“进屋去坐下慢慢说——银花!快给三媪上茶!”

两人进屋里坐下,还未及言,丫鬟银花端了茶进来。甄母便道:“你三媪难得回来,就端一碗水来待客?跟我这么久这点还不懂?昨日县里买的那上好的点心还不快端上来让三媪尝尝?这没眼力见儿的!”

三嫂便打圆场:“嗨,算了算了,跟个丫头较什么劲?咱且说正事。”

作者有话要说:

《三国志》的注引里有说甄姬十四岁过世的是二哥,但是引用的材料算不上正史,我查了时间线,觉得当时二哥过世的话不太合理,所以文里就设定成大哥过世了。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曹魏历史考证栏目里详细写一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