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89)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前面说过,这个孔桂惯会阿谀奉承,为曹操所喜,因看曹植受宠,一心奉承曹植。后来曹丕继位,也懒得理他。因为这种见风使舵的人多了去了。对谁也不是真心。曹丕也不必一个一个跟这种人计较,他们安分守己地做他们的差事即可。因此这个孔桂不但没受影响,还按部就班地升了官,做了驸马都尉。可这个孔桂却偏偏自己往刀上碰。怎的?他竟然收受西域的贿赂,为他们办事。这可是里通外番的大罪。曹丕一看奏本,不由得大怒,着有司查问清楚,罪证确凿,便判了他死罪。便又引起了朝野一通议论。本来只是议论他通番之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过去他曾讨好过曹植,这世上总有些多疑的人,再加上南方那边肯定安插有人散布流言,曹丕不免又遭人口舌,好像他做什么事都是为以前的旧账。

第101章 朝中那些事(三)

一年就这么忙忙碌碌地又过去了。来年二月,帝仍在许昌,听闻报民间疾苦,便派使者一路向东直到沛郡,沿途查访民情、赈济贫者。并下诏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曹丕亲自去召陵开通讨虏渠。

一切准备就绪,曹丕打算以舟师再次征吴,群臣议论纷纷,宫正鲍勋便站出来反对,并以去年东征无功而返为例:“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这个鲍勋已经三番五次惹怒曹丕,这次又是,便降鲍勋为治书执法。

俗语说“伴君如伴虎”。人们总是摸不清帝王的心思,甚至有时候觉得有很多浅显的道理任谁一听就明白,为什么帝王不采纳。其实那是因为,你不在帝王的位子上,根本就不知道他当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甚至他说出的话,也未必是他的真实意图。这次也是这样,强烈反对的都不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却没人考虑这是为什么。

陛下说是要征东吴,大军开拔却不急着去江边,而是连皇后也带上了,先去故乡谯县,说是顺路探亲,又不急着行军,就此驻扎下来。

原来,青、徐二州去年虽然暂时安稳,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隐患还在。国中不稳,曹丕哪有心思去打东吴?况且别人劝他的那些什么征东吴时机不成熟,他难道不懂?他随时关注着青、徐的状况,一刻也不得放松。臧霸虽然卸了军权,但在朝中地位稳固,倒没有二话,但青、徐本地的将领未必没有别的想头,对陛下安排的守城将领,总有不服之人。更何况吴、蜀都不会放弃持续挑拨、收买的步伐,甚至放奸细在里面挑动情绪。曹丕接连接到报告,知道此青州军又有不满气氛,恐有异动,但是只要他们没动,曹丕也不能主动清剿他们,师出无名啊。故而此次,他以征东吴为借口,率领大军驻扎在离那边更近的谯县,静观其变,免得一旦有何异动,己方太远,反应不及时。

果然,六月份,利成郡兵士蔡方等人谋反,杀了太守徐质,曹丕便派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镇压下了叛乱,借势将自己的势力插入青州,进一步掌控了青州。这一番安排,就又过了小两个月,中间曹丕还给他儿子封了个东武阳王。这东武阳隶属兖州,也是青州兵的势力范围。直到八月,大军才开拔。

曹丕这番打算从谯县行舟沿涡河入淮。便有尚书蒋济谏言说水道难通。曹丕又不着急去打东吴,他另有打算,路总要探一探的,便不听蒋济的,坚持走水路入淮河,然后再从陆路去了徐州。这青州拿下,徐州就不是问题了。曹丕平定了青、徐,还有闲心建了座东巡台,彰显功绩。就这样整个青州兵的心腹大患算是解决了。曹丕这才率大军来到广陵,此时已经是冬十月了。

天子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声势浩大。东吴很紧张,在对岸严阵以待。偏是岁大寒,江上结冰,舟不得入。便感慨道:“哎呀!这天就限制住了南北呀!”便收兵。以曹丕的城府,并不是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的人。他此时作这样的无奈之叹,无非是故意让大家听见,为撤兵做铺垫。谁成想东吴竟派了敢死之士五百人来行刺曹丕,幸得人没事,只抢了些车、盖。

接下来该如何呢?有些臣子大约觉得陛下有心征东吴,便建议留兵屯田,但又是这个蒋济认为周围都是水域,一旦水涨,可令东吴趁便为寇。曹丕听说,便率大军回去了。

其实有时候帝王采纳的意见,都是他心中想要的。只是借了别人的口顺水推舟而已。

那边郭皇后留在谯宫,由其兄郭表作为宿卫一起留在那里。日子过得实在无聊,郭表就想了个法子,打算用木材拦河捞鱼。皇后听说,便拦下来,因为她觉得拦河耽误漕运,还浪费木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