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70)

作者: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曹丕看他这个样子心里觉得讽刺,心想你现在喊得响亮是给谁看的?不过曹丕什么也没说,给了身边常侍一个眼神,常侍宣旨。

于禁心里紧张,仔细听那圣旨曰:“昔苟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竟然官复原职,于禁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接着,羞耻感又上来了。为何?在场的各位,谁不懂点儿军事?听了这个圣旨,哪一个不翻个白眼儿?陛下引荀林父、孟明视的历史典故做例子,复了于禁的职,可是这两位,虽说都是吃了败仗回去没受处罚,可是一位是回去自请死罪,一位是被俘差点被杀,侥幸被人救了,可没有哪一个是为了活命而失节的。两相一对照,越发显得于禁丢人。

于禁羞愧归羞愧,但是更多的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官复原职就得有官邸,有司给他分派了房舍,他也与家人团聚,收拾好房子,过起日子来。还是羞于见人,以前的旧识再见了他,也不似以前亲近了,总觉得隔了什么。不过无所谓了,顶多除了公干,平日里关起门来自己过就罢了。只是对孩子有些愧疚,带累的儿子出门也抬不起头来,还耽误他仕途。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他竟然可以不受一点惩罚地安心过起来,还官复原职拿那么高的俸禄,让那些在战场上冒死拼杀过的将士们怎么服气?让庞德的亲友故交们作何感想?让那些全天下的豪杰英雄将军谋臣怎么看曹魏?当个笑话吗?当年荀林父可是自请死罪的。士可杀不可辱,他于禁怎么就这么心安理得拿着大魏朝的俸禄?果然是个苟且偷生之人啊。

于是全天下的人看着于禁都不满,当然了外部的势力一边不满,一边看曹魏的笑话。这里头,最难受的是曹丕。曹丕对于禁的背叛有愤恨,可是对于如何处置他却承受着压力。他是帝王,本来他的一言一行就为人瞩目,他做的一点点事情就容易被人无限放大无限延伸,所以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他必须很谨慎。皇朝初建,还未完全统一,他需要宽和仁慈以定人心,他如果处置了于禁,肯定会招致流言,说他刻薄寡恩没有容人雅量,并非明主。而且有些人就算心里觉得于禁活该,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这么说的,众口铄金,他怎么堵天下悠悠众口?等大家都相信了流言,以前跟大魏敌对过的将领,没有人敢倾向于归附于他。就这么放过于禁?别说曹丕自己心里不服气,全天下没有人会满意。于禁做出这样的事情竟然可以善终,是对天下所有忠义之士莫大的讽刺,即便是敌对方的人,也不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这无关敌我,这是个人品德的问题,这你都不治他,这个皇帝也太无能。

曹丕有时候私下里感慨,人都道做皇帝好,生杀予夺、随心所欲。可殊不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皇帝也如此。哪有那么容易?有那么顾虑,必须做很多权衡。他要真能快意恩仇来个了断,多么畅快!可是不行。但是他知道,不能轻易放过于禁,无论是他的心,还是外界给他的压力,都决定了他不能轻易放过于禁,就算不能治他的罪,也不能让他无事发生一般安稳度日。谴责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过不几日又下了道圣旨给于禁:“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效心之至也。今赐将军以魏王时自所佩朱黻及远游冠。”仿效过去的皇帝将自己的贴身之物赐给功臣,把自己做魏王时的朱黻及远游冠赐给了于禁。这要是别人,必然是无上的荣耀,可对于禁,则是莫大的讽刺。

于禁心里也清楚,可能怎么样呢?出门还得承受同僚们表面上的恭喜,而且大家起哄贺喜得特别热闹,可内含的戏谑,有谁不知道呢?

现下要职是不能给于禁的,那总不能挂着个虚衔白领俸禄吧?他现在到哪里都是焦点,都可以提醒大魏的朝臣们,曾经那么震撼人心的一次背叛,没事儿。算了,反正他对东吴也熟,打发他跟着使团出使吧。眼不见为净,时间久了,舆论也就歇了。

但是,还是得敲打敲打他,曹丕心里盘算。这事他不受到惩罚,没吃教训,他到了东吴又天高皇帝远的,他会不会心存侥幸,再与东吴勾结怎么办?得让他牢牢记住他欠了太-祖、欠了大魏什么!

于是曹丕打发他先北上去邺城谒曹操高陵。却又令人在陵屋画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本来每日就活得很压抑,来祭拜曹操更是心情沉重,一见这个,立马气血往上涌,登时倒在当场,就这么病故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