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61)
吴林的确有些看轻了甄夫人,但考虑到武德侯,并不想直接和她起冲突,不过潜意识里的态度不自觉地就会流露出来,他以为他刚才转向宫人暗暗地撒口气,甄夫人不会怎么样,没想到甄夫人当即戳穿他,一时气焰被灭,连忙作揖道:“臣不敢。只是臣确实做不得主啊!臣也说了,会向少府提及夫人难处,看他们有无方法。”旁人也在劝甄夫人消气,甄夫人知道再逼吴林也没用,不得已,便回房去。可越想越气,便忍不住写了一封书信,拿蜡封了,着人送去洛阳。
且说曹丕虽将甄氏留在邺城,可因为长子之故,不可能完全将之放诸脑后。邺城回来的消息,如果涉及到甄夫人,他也愿意一听。下面人便也投其所好,有什么事情便也禀报于他。拿到这封信之前,他也听过几次甄夫人对被留在邺城的态度。看来她并不思悔改,还有怨言。今日一见这信,果不其然。你不是贤惠?你不是不争不抢?一旦真触及你的利益就装不下去了?甄夫人心里太急切,又有怨恨,她觉得自己站着理,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用说理迫使曹丕心软退步,却没想过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不满以及她跟曹丕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正好相反,反激起了曹丕的怒意。
甄氏在忧虑中等啊盼啊,却想不到等来了如此一个晴天霹雳。她绝望地嚎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可惜连最后一面也见不到了。甄氏抬眼望着天,自问这一生自己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为何是如此结果?她的孩子,她放心不下呀!死也不能瞑目。那个人为何对她如此心狠?凄厉的哭声如刀一样划人的心,让所有人都听之不忍。她小的时候有相面的说她贵不可言,她顺风顺水的前半生让她几乎相信这是真的。然而现在她什么都没有。想来她一辈子活得压抑克制,唯一一次放纵情绪,竟是此种情形。她当年进袁府时没有想到,弃于邺城就是她的命运。袁二公子弃她在这里,现在又是。但这一次,不再有惊无险,也没有峰回路转,她就在这悲凉冷清中走到了这最后的结局。
黄初二年六月,甄夫人被帝遣使赐死,葬于邺。
世人喜欢听传奇的复仇故事,现实的逻辑不在考虑范围。于是很多年后,魏朝已近末世,事情到那时已经传的与本来面目相差很远。不知从谁开始,将袁绍刘夫人把姬妾髡头墨面的事情讹传过来,化用在甄夫人身上,说她死时“被发覆面”。魏文帝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刘夫人行径无人在意,权当是他命人做的。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刘夫人怕她们到了地下再被袁绍喜欢,是妇人的嫉妒之心。魏文帝之前很反感刘氏的做法,而他自己偏要这样对一个四十岁的弃妇有何意义?再说一个大男人,哪有心思想到这些细节?到了晋朝,传的更甚了,连嘴里塞糠都有了。为了故事说得爽,侮辱一个横死的可怜女人,再打着正义复仇的旗号,用同样的方式侮辱另一个无辜的女人,把罪过都推脱到她身上,然后故事圆满了,听故事和说故事的人满足地散开,再寻找新的听众。历史就在这些不断加工的传闻中,模糊了它本来的面目。
作者有话要说:
正史上只说甄夫人之死是因为她“有怨言”,却没有说有什么怨言,后世传言中是因为她写了一首诗,但那首诗还有说法是曹操写的,所以并不能证实。反正她当时对曹丕不满是一定的。
第86章 人间悲喜(四)
如今再说回曹丕。诏书下过去之后,想到毕竟是曹叡生母,是不是自己脾气太急躁,罚得太重。正在此时,中郎周宣对他说有贵女子冤死。周宣擅长解梦,加上曹丕本身心有疑虑,加强了他的悔意,因此想追回使者,然而来不及了。事已至此,别无它法,也就只能丢开。过了几天,临淄侯植到了。
这临淄侯被灌均参了一本,被招来京城问罪。因为并未定罪,仍是侯爵身份,故而路上没人为难他,他舒舒服服一路看着风景来到了洛阳。这洛阳城跟他当年随父行军驻扎之时可谓今非昔比呀,如今这街面上又热闹起来,一片生机勃勃。曹植于马车里,饶有兴致地看着街景,一路来到了宗□□。宗□□就是专管皇族及亲眷事宜的官署。
宗正正式问案,曹植倒也坦荡,也不用审、也不用问,大大方方直接承认灌均的奏章属实。不过也解释,当时灌均来的时候自己已经喝醉了,这才办下这糊涂事,并非故意冒犯圣上。宗正一看这案子问的也省力,没几句已经说清了。将审问记录交由临淄侯看明签字画押,便由人带他去南宫暂且收押听判,之后这案卷便转交有司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