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扣+番外(119)
“长子康王赫连昊,适逢其镇守秦楚边疆,闻之心惊,连夜领兵而返。
然秦都濮阳被定王所占领, 有如铜墙铁壁, 插翅难飞。所派之细作, 皆亡, 一时尽然束手无策。”
“第三日,宫中传来消息,武帝薨于太宸宫。
临行前传位于定王赫连珪。
康定二王,两人僵持不下,秦楚边界传军事要务,大楚进犯大秦, 已连获三城。
定王赫连珪二十万兵马尽在王都,于康王赫连昊极其不利。遂经下属规劝,再次赶回秦楚边界。”
有后人,看到这段历史时,不由得称赞康王。
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进退有度,左右有局。
事实证明,康王赫连昊这一次撤离是无比正确的抉择。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赫连珪已经大获全胜,而赫连昊大势已去,可谓日落西山。
而康王回边疆之后,天高皇帝远,因此有休养生息的说法。
赫连昊虽然稳定了大楚进攻大秦的局面,但却又损失惨重。
后有人认为,这大楚皇帝做的不大厚道。人家国内正内乱呢?你倒去横插一脚,也算是趁火打劫的表率了。
但虽然这么说了,大部分人却认为。大秦早就与大楚之间水火不相容,之前称着大齐薄弱之际,趁人之危的是大秦,帮人解围的倒是大楚。何况国与国之间,利益为重,以身的利益大于一切,不仅仅是国家,就算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适用。
所以大楚不过在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罢了,又何谈阴险呢。
不过经此一战,彼时大楚建兴帝不仅重创了秦军,还占领了大秦三座城池。
可就在赫连昊正要迎敌之际,大楚见好就收,乃退兵,竟然连送赫连昊三城。而赫连昊此时岌岌可危,兵力不足,断然不会再进行反攻。
可如若不收回城池,康王的名号在大秦国内的影响力将大大降低。虽然说,这赫连珪若是登基,还暂时触及不到他那里,但是必然会寻他的麻烦。到时候找一个守疆不利的罪名,便可轻易地处置他。
而大楚建兴帝的此番做法无疑是卖了个人情给赫连昊,一山不容二虎。等到康王养精蓄锐之后,大秦江山估摸着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后人也为楚帝这挑拨离间的计谋而啧啧称赞。
因此用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形容此次战役再贴切不过了。
赫连昊虽然在皇位争夺上暂时性失利,但来日方长。若是那赫连珪登基,赫连昊不仅保留了性命还保存了实力。
如今大秦守卫边疆的有十万兵马,虽不敌赫连珪的二十万,但足以自卫。
而在第三章中写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秦武帝于三日后葬入武帝陵,举国同哀。”
“同月既望日,恭王赫连珪,忽而进城。一路进宫,竟然畅通无阻。定王赫连珪于此日登基,秦都濮阳城才开放,众官员进京贺礼。”
“定王登基当天,恭王突至,其残身骇疾竟痊愈。其携圣召而临,太和殿内,皇位更替。赫连珪遂派人阻止,其兵蓦然叛变转而支持恭王,后定王逝去,被活活绞死。”
而关于太和殿之变的历史上只有寥寥几笔的记载,大抵说得便是那原本平庸的三子,带了先帝的遗诏,美其名曰拨乱反正,倏忽地便君临大秦了。
其实关于是否是真的诏书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真正登位之人才是胜者。
……
自苏恪离去后,我百无聊赖地过了两个月,总算是让我体会了一回,诗词中所谓地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
“郡主,王爷请您去一趟书房。”夜雷来报。
我放下手下的毛笔,点点头。这些日子,总是练练笔打发时间,因着是待嫁的时光,说是不能随意出府。总觉得,再这般下去,我整个人都要发霉了。
父王前些日子一直忙于朝政,我那个文星堂弟惹了那么大的麻烦,这烂摊子也就父王愿意替他收拾了。前几日,父王均是早出晚归,几乎是聊不完面,今日怎么有空找我了。我心里正纳罕着,清心已经在外头催了。
我进了父王的院子,那几棵罗汉松正长得茂盛。这盛夏的时光,院里也有些燥得慌,幸亏栽种了一片山竹,添了几份竹香。
我一进书房,见到父王时他朝服还未换正站在那里,可见是刚刚从宫中急急忙忙赶回来的。
可眼下却已经快午时了,早朝也已经结束。
他不是应该在御书房阁内批奏折么?
见他紧皱着眉头,便问:“父王,可是朝政上出了什么问题?”
他摇摇头,缓缓道:“宁儿,今儿个早朝后探子来报,大秦帝位易主了。”
我抬眸,略微思索后,慢慢道:“可是赫连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