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风雪(69)
二人还不知京中变故,开口第一句便是警惕裴长淮:“侯爷往后一定要多多提防赵昀,这人、这人来者不善,与咱们侯府有着不小的恩怨……”
另一名近侍紧接着补充道:“他有个哥哥,名作赵暄,我等怕误会,又找了淮州府张宗林确认,这个赵昀乃庚寅年淮州乡试的考生,淮州庚寅年科举舞弊一案,小侯爷可还记得?”
那大概是十二年前的案子,当时侯府的大公子裴文尚任兵部侍郎一职,崇昭皇帝极爱惜他的文才,下令让他前去淮州府主持乡试。
裴文任主考官,翰林院中两位大学士为副考官,而刘项为提调官,也负责随行护送监考官员。
淮州府人杰地灵,前后出了不少文人才子,本来淮州府的乡试该由府尹担任主考,也是崇昭皇帝有意重用裴文,才在这年启用了他。
本来一切顺顺利利,没想到结束后有人揭发考生舞弊,一早就写好了策论文章,夹带进入考场。
裴文得知此事后,连同大学士、刘项等人连夜起了弥封好的试卷,经过审阅,果然挑出五份几乎雷同的试卷,证据确凿,裴文即刻下令逮捕这五名考生。
这五名考生中,一人就是赵昀的兄长赵暄。
裴文、刘项都是出身行伍,审讯起嫌犯来不似文官那般不温不火的,上来拿刑具威吓一番,那些个文弱书生哪里受得了这个?
很快,五人中招了四个,四人统一指认,作弊的主谋是赵暄。
他们供述道,在考试之前,赵暄跟他们说自己有些门路,买到此次乡试的题目,一人一千两,只要他们拿得出来,赵暄就愿意将题目说给他们听。
事后刘项也在赵暄的包袱中找到了四千两银票,证据确凿。
然则赵暄本人却抵死不肯认罪,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是冤枉的,都是那些人冤枉了他,不过人证、物证皆在,也由不得他不认。
赵暄被判斩首,这舞弊一案便在他死后尘埃落定,因为查办得及时,虽出了这样的乱子,皇上也没有太过怪罪裴文。
“这些都是呈在公文上的说法。”
说话的近侍先前追随过老侯爷裴承景,也追随过裴文,因此知道一些隐情,此事并非表面上传言的那样简单。
他艰涩地解释道:“其实赵暄被判决以后,大公子曾经去狱中见过他,那时候赵暄还是不肯认罪,甚至为了自证清白,自绝于大公子面前……”
十多年前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
淮州府大牢里潮湿阴暗,那里真的是冷,空气里浮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有犯人在大哭大叫,被困压在铜墙铁壁之间,越是哭叫,越显得这里死寂。
判决以后,赵暄还不肯招认,因此又受了好多酷刑。他的十根手指入了铁钉,指尖微微颤抖着,但不大能动了;下半身被抽的黑血淋漓,烂布衫下是烂肉,脚踝处还翻出一小截森森白骨。饶是裴文这等久经沙场的,见着此情此景,也忍不住一阵作呕。
裴文以手帕掩鼻,皱眉问:“这是谁做的?”
随行的人便回答:“他始终不肯招认从谁那里买来的题目,搞得主考的大学士们人人自危,他们吩咐了,无论用什么法子都要让赵暄供认出来,别害他们也沾了泄题的嫌疑……这不,能用的法子都用上了,可他就是不说,娘的,真是块硬骨头。”
裴文在牢门前站了好一会儿,赵暄才睁开眼睛,勉强着看清裴文的脸,开口就是:“冤枉。”
他说着冤枉,却没有一丝受到委屈时的可怜与卑微,他黑漆漆的眼睛里全是恨意,似烧着火那样亮,亮得赫人。
他质问裴文:“怎么样才能让你相信我……我懂了,其实像你这样的人根本不在乎谁是主谋,对不对?只要有一个主谋就够了。”
“可笑,可笑啊,你们这样的贵人……你这样的……”
赵暄气若游丝,这句话始终说不成了,紧接着他狂笑了两声,浑浊的双眸一红,高呼着冤枉、冤枉,不知从何处迸发来的力气,爬起来朝着墙上狠狠一撞!
回忆到这里,那名近侍也不禁闭了闭眼睛,“也就在这之后,大公子才开始相信此事或许还有一番隐情。然而赵暄已经死了,倘若再为他翻案……那、那可是皇上第一次派大公子主持乡试,不但出了泄题舞弊的乱子,还牵扯上一条人命,一旦东窗事发,或许整个侯府都要受到牵连,所以就……”
裴长淮身上尽是冷汗,轻声道:“所以就让赵暄白白枉死了?”
——
赵昀,危。
第42章 孤鹤鸣(一)
裴家有家训,正身才足以正人。只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端,才有资格教别人正直,这一点裴文做得最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