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农日子更不好过了,赵仁河派人出去,收拢这些盐农们,用他们在晒盐场做工,一个月一两银子的“高价工资”。
让盐农们纷纷投奔“平南晒盐场”,赵仁河不止提供工作,还提供住处,当然,要他们还房钱的,并且免费吃喝!
这一点很重要,盐农们不管男女老少齐上阵,谁也没时间做饭,让五六岁的孩子趴在锅边做饭,赵仁河也不忍心,于是,只要有父母在晒盐场工作的,孩子就可以放在私塾里上学,读书识字的同时,私塾提供饭食和水果。
免得大人不在家,孩子在家饿肚子。
这样一来,盐农们更感激他了,工作更认真,出产的盐巴更好了,而且他们三缄其口,谁都不会将盐场的事情外泄出去……想外泄也没办法,因为周围都有平南水军大营的人守着,别说他们出不去,某些人想一探究竟,都没办法靠近晒盐场方圆二十里之内。
但凡是晒盐场所在地,都被划为军中区域,相当于是军营所在地,擅闯者杀无赦。
不是没有人不信邪,但是只见人进去,不见人出来。
几次之后,也没人敢尝试了。
这是赵仁河几个月之前就安排下的,倒也没人将这些地方,跟晒盐场联系起来,何况没人泄露机密,谁知道他们的盐巴不是用锅熬出来的,而是用太阳晒出来的呢?
赵仁河坐在家里头,每日就有上万两白银的入账,他收的虽然是银票,但是很快就将银票拿出来,派人去领现银。
七大盐商的确有钱,又的确是吃的进这些货,但是赵仁河这边的出货量就没断过。
他们拉走几百万斤盐巴了,他这库房里还是满满的,后来不止七大盐商,一些盐商也来进货了,依然是签订了契约,不过没有七大盐商那么苛刻,但也要求他们一次买进必须十万斤,每年不少于一百万斤的海盐,精盐就没这个限量了。
过年的时候,所有人聚到一起开大会:“既然银子不缺了,那就成立票号好了。”
赵仁河道:“汇通天下。”
“好!”杨月最为激动:“这个最好了,但是,怎么成立?”
“我早有准备。”赵仁河掏出来好几本厚厚的书籍,还有他用布幕做成的大顺版的幻灯片。
北宋的“银票”是华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银票。元朝以使用银票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当时最大的银票。
不过“大明宝钞”很失败。
赵仁河从最早的银票起源,到后来的发展,其中的利弊,分析的头头是道。
但是自明以来,晋商、徽商逐渐兴起,民间的贸易十分频繁。
直至清朝时期,山西的“日升昌”私营票号,经营的起因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实业家们独特的眼光。
当时人们做买卖奔波于平遥与外地之间,由于随身携带银两既不安全又不方便。
于是,日升昌的创业者们便做起了汇兑的买卖。
商人拿着银票就可以到日升昌的各个票号换取银两,方便、安全。
而两地银价的差异和银两成色的不同,则成为日升昌赚取的利润。
虽然现在这个时代,赵仁河还没发现日升昌,但是他打算出一个“汇丰钱庄”,他们要汇通天下。
不就是那一套规矩吗?
前世没少去银行办理业务,他太知道银行有多严格了。
虽然现在达不到后世那种要求,但是汇通天下的利处,他还是知道的,所以他赚了盐商的钱,就是要给自己的钱庄作为本金,不然他不会将银票全都换成现银。
但是最多的还是金子。
“为什么要那么多金子压库?”这一点,杨月不是很理解。
“因为我要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而不是现在的银本位。”赵仁河跟他们普及了一下关于票号的事情。
什么密押、兑换等等相关问题。
整整开了三天的大会,他们决定建立汇丰钱庄,发行汇丰银票。
现在大顺朝没有可以汇通天下的银票,只有户部因为官方的关系,有兑票,只限朝廷的公事。
私人是没有办法搞这些的,一般的银票能汇通一省之地就不错了。
而他们要做的是汇通天下。
“就怕有些难,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加上四个直隶之地,最少要在十七个地方开钱庄,出了这里之外,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势力。”
“我也没说现在就要汇通天下啊!”赵仁河乐了:“我们可以先汇通平南府,以及十三个开通外贸的港口。”
但凡是有水军的地方,都不得不给平南王府三分薄面。
加上平南水军大营监管的就是这十三个外贸口岸的安全,不然每年剿灭海盗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