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太夫人含笑对二女点点头:“你们玩吧。”
林晏扶着祖母缓缓往回走,奴仆婢子们在身后跟着。
进入林宅大门,江太夫人笑道:“阿晏啊,我看那两个小娘子甚好。尤其穿绯红衫子那个。你适才说,那是谁家的女郎来着?”
“那是秦仆射的孙女。”
江太夫人皱皱眉,想不起什么,只问:“做不得亲吗?”
林晏被祖母的直率逗笑了,江太夫人也笑,“你莫嫌我烦。我一时糊涂,一时明白的,也没法帮你做主了,你又是个有主见的孩子。这娶新妇的事啊,你也要上上心。家里没个主妇,没个孩童,只我们祖孙两个,多冷清啊……”说到后面神情就寂寥起来。
林晏轻声答:“是,阿婆。”
沈韶光在街上转了一圈,觉得看景不如听景,这大唐灯会,也不过如此,或许上元节的灯会能更好看?好看也不去看了,灯会上人多,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你看今天街口卖糖果子的都卖疯了。
给自己和阿圆每人买了一串举着吃,比自家做得要差不少,沈韶光觉得。阿圆把沈韶光剩的半串也拿过去吃了,吃完给出相同的评价。
沈韶光回到庵门口,回头对不远处的柳丰微微一福算是道谢,便翩然闪进了门里,阿圆却对柳丰没什么好脸,“咣当”关上了大门。
其实沈韶光对这位柳郎君也有点没脾气了,就跟前世那些只每晚微信发“晚安”的男生似的,你们到底是想做啥捏?
七月十六晚上还有灯会,沈韶光却懒得出去了,只在小店守着,给了阿圆几个钱,让她自己出去逛。
因时间紧,十六晚上店里只准备了点玫瑰糖糕和艾窝窝。坊里熟客见开着门,便来买,备得不多,很快就卖净了。看着簸箩里的铜钱,沈韶光觉得,果然还是赚钱更有乐趣一些。
过完了中元节,又下了一场连绵几天的雨,天便有了秋意。
沈韶光磨刀霍霍,是时候开始“贴秋膘”计划了。
自灌汤包子一炮打响,沈韶光便琢磨着再多增加些猪肉食品。
可能是魏晋以后,中原胡化得厉害,猪肉这种古老的肉食竟然式微起来,此时流行的是吃羊肉,当然牛肉也好——只是律令上对宰杀耕牛限制很多,然后便是各种鱼。
作为猪肉的铁粉,沈韶光觉得自己要担负起振兴猪肉菜的重任,然后便想起另一位有同样念头的猪肉粉苏学士来——到宋的时候,猪肉犹“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呃,要不,就从东坡肉开始?
第19章 尝鲜玛瑙肉
相对比东坡肉,前世沈韶光其实更中意普通的红烧肉——原因无他,更省事耳。
这一世沈韶光多了不少耐心,着什么急呢?匆匆忙忙往前赶,就跟洄游的大马哈鱼似的,急着上学,急着毕业,急着赚钱,急着恋爱,急着结婚,急着生孩子,然后急着老,急着死?或者如自己一样,中间还没急完,“嘎嘣”穿到了异世界,得,从前努力的都清零,从头来!
感慨着世事无常的沈韶光在大砂锅里铺上竹箅子以防糊锅,箅子上铺葱白、姜片,然后把烫去血水的大方块五花肉均匀地码在上面,再放清酱汁、糖和酒。酒是新酒,有些微绿的泡沫——便是老白所谓的“绿蚁新醅酒”。这么一想,似乎连这锅猪肉都诗意起来。
把诗意的猪肉用极小的炭火焖炖,慢慢洘着。
沈韶光在另一边的小炉子边上和面糊,等着买朝食煎饼的客人上门。
阿圆从豆腐坊搬回鲜豆浆来,一进门便直喊“香”。
把豆浆倒进大锅里,锅底架上柴,看火烧着了,阿圆便走到小灶这边,围着炖肉的砂锅转圈,不断抽鼻子,怎的这般香?
沈韶光笑,若用辣椒炝锅炒回锅肉,那香味更蹿鼻子,这傻丫头不得钻锅里去?
说起来,辣椒实在是一种神奇的食材,当它与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简直能迸发出一加一等于十的香味——特别是闻起来。所以,后世大川菜的流行,是很有道理的。可惜的是,本朝还没有引入辣椒,这真是一大遗憾。
也不只阿圆自己馋,食客们也都循着味儿朝砂锅看,熟识的便不免问一句:“小娘子这是做得什么?这般香。”
东坡先生的大名是没法提了,沈韶光便用皇宫御宴命名大法给重新起了名——玛瑙肉。
这般华丽堂皇的名字,这样的香气,勾得食客们越发心痒了。
沈韶光笑道,“这是个工夫菜,且得再等些时候呢。莫如午时,或吃暮食时来买。这肉口感丰腴细腻,下酒、下饭都是极好的。”
食客们只好暂时忍耐,就着肉香,越发努力得吃起煎饼来。糕饼粥汤比平时多卖不少,沈韶光后知后觉,我是不是大早晨的放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