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他在盛唐种牡丹+番外(24)

作者:又生 阅读记录

苏安心中一动,接道:“先生,二来提起音准,我平时也有所领悟,如果品差过大,高调时按弦就吃力,影响手感,而品差过小,在力度稍大或扫弦时,就容易打品,产生杂音,甚至连揉弦的时候都会出现沙品的现象。”

赵长源回过身,眯起眼:“这位?这位是内行。”顾越的语气恭敬:“先生,他叫苏安,是李大人亲自挑出来的乐工,负责协助太乐署采购胡坊里的琵琶。”

苏安又有些不好意思,放回琵琶胚。赵长源笑道:“那,苏公子可知,做琵琶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苏安道:“弦。”赵长源道:“木材!”

“制作琵琶的木材,纹理须得均匀一致,左右对称,方能确保其振动通透,又要通风存放十年以上,再经过浸泡、烘干,方能取用。取用时,避开容易开裂的芯材,用旋转切割的方法,取出厚度适宜的部分,再用石板压平,才算合格。”

“什么红木、梨花木,其实都不如紫檀木,我赵家专司此木,这仓里存的,全是三十年的珍材……”三十年,一个人孜孜不倦地做一面琵琶,为一个音,一条弦,一个毫厘而重做千遍,甚至,连制作琵琶的工具都反复雕琢数百遍。

苏安心服,又见,赵长源非但完全不知他的来意,还兴致勃勃地问起:“如今是胡汉一家,不知胡坊的琵琶做得如何?龟兹人,喜欢花哨的纹案……”

苏安连忙应道:“也很好,音色清脆。”赵长源哈哈大笑:“难怪升平都不来看我了,原来另有新欢。”苏安道:“先生不知,其实李大人天天都惦记先生。”

苏安终于明白,顾越不多说,是因为胸中有数,不想让年迈的被蒙在鼓中的赵长源徒增烦忧。如是,几个人陪着赵长源一路有说有笑,再次走回湖边。

“赵先生,不巧有一些话要找三郎说,都是太乐署繁杂的外行事。”顾越道,“苏公子是内行,不然,他在这里陪你谈一谈曲调可好?”

赵长源离开那几样琵琶,渐渐便没了精神,连摆手道:“生意三郎管,你们自便,记得让升平有空过来就成。”顾越扯着苏安,慢慢地退下:“一定,一定。”

辞别之后,顾越收起面上的笑容。苏安也不多问,只跟着来到赵府里的一处偏院。果然,三郎赵顺哪都没去,就坐在这里,隔一孔门洞监视着所有的动向。

顾越径直走进去,在石案边坐下,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和赵三郎进行了一场谈判。赵氏表家姊夫王览在玉门关无故扣押白家乐器,若太乐署告到兆尹衙门,追究下来,牵连甚广,又加之王览以赵家运送朝廷乐器木料的名义免自家过税,本年铁器三千金,皮毛二千金等等,亦难逃干系,不如各退一步,私下解决。

赵三郎称是,可又有些委屈,觉得即便是分了乐俸,也应该由赵家来定胡乐器价格和数目,毕竟当年在扳倒崔立的事情上,赵家是立了功的,且这崇仁坊里的王公世家,大都很支持他们,他们不想白白让出名分和好处,给西域的胡人。

顾越想了想,又道,赵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底气,无非因为和宫里的高公公关系亲密,在内侍省有人,然而,规矩是朝廷的规矩,必须归太乐署定,若赵家在明面上干涉,就是以商弄权,满门抄斩之罪,若赵家在暗地里干涉,那就是市井之事,顾十八的伙计会雇人成天守在铺面门口,守到他们也做不成生意。

赵三郎再没有话说,点了点头,同意私里解决。顾越道:“隔几日是礼会院行会,你当面向白家赔礼赔钱,谷伯做中人。”谷伯闷咳一声,摘下斗笠,露出颈前的伤疤。赵顺一颤:“多谢顾郎,多谢苏公子。”苏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临走前,赵长源还托家仆给苏安送来一把背板有夹层的琵琶,说能藏些文书,今后定然有奇用,名“夺时”,苏安笑笑地接过,暗恨自己不识字。

如此,风波平息后,崇仁坊乐行里再没有敢摆脸色的,六十四家胡坊顺利地通过礼会院的仪程,顾越附上公文,将单据和细目交李升平送至太常寺定夺。

待万事定妥那一日,千百样系着大红绸带的胡乐器运进太乐署,连成了西市和皇城之间的红河,其中还有一样混水之物,便是顾十八里那樽识人的竖箜篌。

集贤阁里空无一人,人全都跑去冬夏院子里看热闹,苏安独自坐在竖箜篌的两排玉弦之后,把扶柄上的鳞片擦得干干净净,调校好每个音,给它取名作回春。

顾越站在门外,轻轻扣了扣门板:“阿苏,李大人方才夸你的耳朵好使,命你年年替他办差。”苏安揉住弦,笑着点点头:“还不是看你的意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