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似乎没有留意到太孙的沮丧,他的来意很简单,侍从们报告说太孙午饭又吃得很少,王妃很是担心,跟他说了,他便过来看望一下堂侄,看太孙是不是身体有什么不适。
太孙脸色微红,摆手道:“不是,侄儿只是有些胃口不好,并不是……并不是什么大事。”
“为何胃口不好?”燕王坚持追问,“是菜色不合心意?还是心下不快?若是菜色不好,我就让厨房多做几个你爱吃的菜。这里虽是北地,又正值冬日,在京城惯吃的一些小菜很难找到材料,但只要有心,也不是办不到,我这就叫王府长史去办……”
太孙忙道:“不必了!王叔虽是好意,但这只是小事,何必劳师动众?”
“这怎会是小事呢?你若是胃口不好,吃不下饭,身体迟早要撑不住的。事关储君,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太孙脸又红了,实在不好意思说他是因为觉得自己太没用了,才会吃不下饭,只能期期艾艾地说:“我……我是担心弟弟……他好不容易从岭南回来,没几天又去了京城,我担心他会遇到危险,又得不到他的消息,所以才……”
燕王的神色缓和下来,柔声道:“殿下,翰之也是想为你这个兄长出力,才自告奋勇到京城去的。若不是当年皇兄留下的那些产业都jiāo给了他,只有他这个正主儿才能使唤得动,我也不会放他出去。你放心,他一切安好,我手下的人已经捎了信回来,说他已平安抵达京师,也联系上那些产业的管事了,并无人背叛,qíng况比想象的要好得多。若你实在不放心,我让人给他捎个话,叫他写信给你报平安,如何?”
太孙只觉得燕王处处为自己想得周到,相比之下,自己却显得有些任xing了,便低头向他行礼:“王叔不必如此,大事要紧,若是为了我这点小小的担心,误了京里的正事,连累弟弟遇险,那岂不是我的罪过?我只要时不时知道弟弟平安就好,您也不必告诉我详qíng,我知道这事关系重大,不可泄露出去。”
燕王露出欣慰的笑容,只是旁边的胡四海有些为小主人抱不平:“燕王殿下,我们殿下是绝不会泄露消息的,您即便多说几句又有什么要紧呢?我们殿下如今只有广安王一个亲兄弟了,日日提心吊胆,这日子也不知要几时才能到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其实您当初就不该让广安王去的,偏等王爷走远了,您才告诉我们殿下!”
太孙轻斥:“住口,不许放肆!”胡四海低头退下。
燕王却笑道:“你别怪他,其实我也知道当初不该瞒你,但这是翰之的意思。他一心要为你出力,即便冒险也在所不辞,担心你知道了会阻拦,才求我隐瞒的。我拗他不过,只有答应了。殿下若要怪我,我也无话可说。”
“王叔误会了,侄儿绝对没有怪您的意思!”太孙顿了顿,“只是……弟弟年纪还这么小……父亲留下的产业……也不知道是什么qíng形……”
燕王微微一笑:“你不曾听说过,是不是?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年皇兄得欧阳太傅教导,欧阳太傅是个重视实业之人,见皇兄平日除了宫中供给,便再无进项,多有不便之处,就将两处店铺赠给皇兄。皇兄发现这果然有好处,也慢慢置办下几处产业,只是东宫太子不该有私产的,叫御史知道了未免惹来非议,因此就没叫外头人知道。其实这又有什么呢?皇兄本来一向节俭,但娶妻生子后,总有些不好叫人知道的花销,添几个进项,也省得事事都找上内务府,兴师动众。”
太孙听得脸上又是一红。这几个月里,他常常与燕王聊起当年在宫中的旧事,因他年幼,有些事他只是略有印象,却早就忘却了,在燕王提醒下才一一记起。他记得在他年幼的时候,因三姨母嫁入勋贵之后李家,外祖父也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沈家全家迁入京城,因没什么进项,曾经有过两三年清苦日子,当时大姨母章沈氏还未能执掌家务,没法贴补娘家,是他母亲时不时接济,才让外祖一家在京中过上安稳生活的。母亲虽是太子妃,但手头又没什么进项,那接济的钱财从何而来?怪不得父亲会想到添产业呢。这却是母亲与外祖家的错处,他身为人子,又不好多说什么。
燕王细细留意着他的表qíng,忽然问了一句:“殿下,皇兄这些产业,从没向你这个嫡长子透露半分,反而全都留给了翰之,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