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侍立在天子身侧的高力士面对眼前这一幕,不禁暗叹杜士仪的老到。天子没说,李林甫不知道,他却已经得到了消息,城门口那个私自出走的李林甫家书童,眼见难逃时竟是咬断了舌头撞墙,虽说如今人没死,却也已经痴呆浑噩,根本不可能问出什么来。如果杜士仪上书的时候太过急功近利,那恐怕反而会在李林甫不动声色的反击下,落得个进退维谷的下场。
数年以来,李隆基对李林甫这个宰相很满意,既能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又能时时刻刻说自己最爱听的话,这样的宰相对于如今的他来说,比事事诤谏直谏的宰相要可爱多了。而杜士仪刚到朔方就奉献了那样一个大胜仗,而且另辟蹊径在西受降城和突厥互市,节省了绢帛,让朝中财力不至于入不敷出,而就在不久前的上元节,更是在灵州放出了开元盛世万载太平的彩灯,让朔方上下无不颂圣,这就让他更满意了。
所以,见李林甫谢罪,他便放缓和了语气道:“杜君礼在奏疏上说,朝中有贤臣在,而他正当盛年,满腔热血,愿为朕长守边疆,御羌狄于国门之外。年纪轻轻如他这样肯担重任的,着实不多见。而你亦年富力强,身为宰相,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朕也很期许。你们文武相济,大唐方才能永保太平盛世。”
“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李林甫感激涕零地谢了天子的嘉赏,又说了无数绞尽脑汁方才想出来的好话,等退出大殿的时候,竟已经有些汗流浃背。倒不是天子的威压以及陡然发生的这档子事,而是因为殿中的地龙烧得太热,杜士仪的慷慨陈词又太过肉麻,简直让他有些忍受不住了。
这两年天子年岁渐渐大了,越发畏寒,故而才不像开元之初那样容易听得进人言,他自能投其所好,可杜士仪竟然也知道怎么拣好听的说,不能不说令人意外。什么长守边疆,御羌狄于国门之外,他就不信杜士仪能够抵挡出将入相的诱惑,如今只不过是觉得太年轻,拜相必定被人指摘资历不够罢了!
走出去十几步远,李林甫突然再次站住了。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巍峨的大殿,随即喃喃自语道:“坏了,此事如何善后,陛下竟是未出一言!”
李隆基确实没在李林甫面前提及具体的处置,但很快,他就命人传话给了政事堂。朔方经略军正将曹相东副将谢智陈永,以妖言惑众,蛊惑民心之罪,分别决重杖六十,曹相东流崖州文昌,陈永流岭南雷州海康,谢智虽已死,与其他两人一样,追夺官爵告身。至于冒名写信和他们交接的李林甫那个书童,虽失去了神智,仍命京兆府廨就地杖杀。一整件事,竟是就到此为止了。
尽管此事不可避免地在朝中散布开来,也不是没人试图就此动摇李林甫的相位,但是,在一个拾遗一个御史因此左迁之后,顿时再也没了其他声音。对此,好容易把那书童连哄带吓诳出了李家的固安公主就是再扼腕叹息,也不得不命人快马加鞭前往朔方见杜士仪,告知此次事情不了了之的经过。即便李林甫动不了,凭着那个书童,她甚至连下一个替罪羊都想好了,奈何天子竟是不追究下去,她也没有办法。
更何况,她如今最关心的已经不是这个,而是杜士仪派人送信来说,竟要把女儿杜仙蕙送回来!
虽则如此,对于朔方,李隆基也不无安抚,在处分了曹相东和谢智陈永之外,拔郭子仪为经略军正将,至于空缺的另一副将,令杜士仪由朔方另外选拔,仆固怀恩为兵马使。至于宥州胡户,又拨绢安抚,其中听信蛊惑而险些从逆者,则是悉数宽宥,而散布谣言者的处置却极其严厉——康无延等胡酋中,有的流岭南,有的流幽州,总之是被扔到了天南地北。而杜士仪因安抚宥州诸胡有功,再荫一子为七品官。
当来自长安的信使千里迢迢抵达灵州时,已经是二月初的事情了。杜士仪拿下曹相东和陈永,谢智又被曹相东当场杀了,经略军中一度人心浮动,他以李佺署理正将全力安抚,又把曾在经略军中多年的郭子仪给派了回去,历经半个月,终于算是让人心渐渐安定了下来。而随着天子的圣命抵达,军中自是更加凛然无话,而当曹相东和陈永分别闻听圣命之后,反应却大不相同。
陈永是已经认命了,见能逃得一命便长舒一口气;曹相东却突然向来传命的王昌龄问了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杜大帅可安好?”
王昌龄嫉恶如仇,对这两个兴风作浪的武将大为不忿,当即冷笑道:“大帅好得很!陛下因大帅安抚宥州诸胡有功,已经下旨再荫大帅一子为七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