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时并非现在,那时可是文化大革命最热烈的时期,张家又是两代贫农一代工人的根正红苗家庭,再加上张和平地养父还得过优秀劳动工作者称号,现在又是胃癌晚期。所以厂里特别下达了文件。直接将张和平从云南调了回来,之后就是培训学习。顶替电工之职。
“反正老子也是快死了的人,你们必须把所有文件盖章给我配齐,不然我就拉几个人陪我下去……”
几十年后,张和平每次提到自己的养父都是眼圈发红,这一句在厂里流传许久的话,一直深深记忆在张和平的心灵之中,恐怕是直到死也不会忘记的了……
当张和平从云南回来时,那一年1977年,他却是没有见到自己养父地最后一面……
张和平又一次回到了重庆,工厂培训,学习,之后成为电工,再遇到了张恒的母亲,日子在平静中慢慢度过……
却又说到了张恒的母亲,她名字叫作邢攀容,是邢家大女儿,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出生。
邢攀容的父亲是个地质工作者,这在当时却是比电工更好的职业,不但吃的是军人饭,而且这饭比普通工人还要多一些,所以哪怕是在灾荒年生邢家也没有一个人饿死,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全家一共八口人,邢攀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早年已经死去,她的父亲常年在西藏四川边境处工作,所以家里就是她母亲与其余五个兄弟姐妹,而她作为年龄第二地大女儿,除了头上有一个哥哥以外,家里的事情大部分都负担在了她身上。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她的母亲,也即是张恒地外婆,这是一个……怎么形容呢,这是一个刻薄,无情,自私的女人,没错,虽然是母亲,但是家里的事情其实全由几个子女们负担了,据说她以前是大地主家的小姐贴身丫鬟,虽然并不像大地主家的小姐那样从小娇生惯养,但是比起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非常享福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的,她嫁给了邢家次子,一个很有学问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邢攀容的父亲。
而邢攀容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出生不见得高贵,可是却很是懂得享受,家里的事情都给子女包了,一有不顺心顺意就是一顿毒打,好吃好喝的都自己享受,子女们往往只能吃她剩下的,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现实里的事往往比小说更加不可思议,邢攀容的母亲当真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刻薄无情的女人,而邢攀容地父亲却是个不可思议的粑耳朵。这是重庆方言,解释起来就是个很怕老婆的男人,所以他只敢私下里给子女一些零用钱,根本不敢出面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而这些子女们却是在心里暗恨着他们的母亲。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子女们一个个长大,而长大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这个家庭。各自出外发展,无论是去当支青也好。或者是去工厂也好,或者嫁人也好,每个人都是急急的想离开他们地母亲。
而邢攀容就在长大后不久,与张和平认识并且结婚了,直到1983年时,张恒出生……
张恒父母的情况就是如此了,而他自己就在这样平静地时光中慢慢成长。虽然家里清贫,但是父母尚算恩爱,唯一让张恒不知所措的,就是他父母给予他的教育方式了。
或许是因为两人从小都吃够了苦头,所以对于张恒很是有一种病态的溺爱,好吃好喝的都留给了张恒,但是却不懂得该如何教育他,反倒潜意识的把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方法给拿了出来。稍有一个不对劲,就是对张恒狠狠地打,一个七八岁大小的小孩子那里知道什么对错?或许调皮是有了些,但是也用不着三天两头的打吧?于是张恒被打得了唯唯诺诺,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没有自信,也就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在学校里很是没有人缘,往往被同班许多人欺负,而他却连手都不敢还,所以人缘就变得更糟糕了,可以说,张恒在小学和初中的遭遇,真的是让他连自杀的想法都有,就像是那些电影里在学校被欺负到头的窝囊废一般。张恒在学校里也是如此。谁都敢欺负他,谁都要欺负他。仿佛整个班级都孤立他了一般……
或许很多人都要说小孩子不懂事,但其实80后地人都应该知道,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其实都懂事了,除了男女方面还懵懂不清以外,很多事情他们都懂了,班里谁打架厉害,不可以惹,谁有威信,那要巴结着,谁是组长班长之类,也要巴结着,而班里谁胆小怕事,谁是窝囊废……那么谁都愿意去整这样的人,而张恒就是班上这样的人,因为父母给他的打,把他已经打成了窝囊废,谁只要对他动粗,他就觉得眼前直冒星星,浑身又是发抖又是虚汗,甚至连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这样的一个人,班上谁不会去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