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也不是啥稀奇的,他那婆娘是个碎嘴的谁都知道,过年走门串户的时候,哪个媳妇子不说些什么?他婆娘那个时候可硬气了,不卖杏子,就砍树烧火!
现在再看付家兄弟俩,谁还不知道咋回事啊!
没人搭理他俩,全都转身跟小于举人说话儿。
“老村长,咱们村儿的杏子到时候可不少,能都卖出去吗?”有想到小于举人卖出去那二十两银子,再瞅一眼那坛子,今天他们就吃了十两,十两银子啊!
“有了名声你还怕卖不出去?”老村长给自己夹了一筷头子的粉条,牙口不行了,只能吃点这样的软和东西:“实在不行卖给县城里的那些个铺子,总比丢掉强!”
“再说了,一文钱也是钱,比白扔了强啊!”林杰也在一旁敲边鼓,他还是很佩服小于举人的,这配方虽然说不是秘密,可在这里他不说,一时半会没人知道。
可他乐意为了不浪费东西,特意跟村里人分享,这份胸怀,比那些敝帚自珍的人强多了!
“也是,一文钱也是钱啊!”那人想明白了,随后就问:“那制作的方子……?”
“方子的事儿,去问小于举人,这事儿人家可不藏私。”说着还扫了一眼地桌上坐着吃饭的付家兄弟俩。
这可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老村长不揽功劳,别人问他他就直接推给小于举人,让这些人去问于良吉。
于良吉也不吝啬的一遍一遍的告诉他们,甚至写出来制作的流程,反正这些人哪怕没读过什么书,字还是认识的,就算他们不认识,不是还有孩子们认识么,这就是全民都识字的好处。
第二天是孙家请客,就是做豆腐的孙大爷家,于良吉特意让石宏大气抱了一坛子甘草杏过去,每个人尝两口,剩下的给孙家的孩子们吃了。
大家都尝到了甘草杏的味道,都记住了,小于举人也说了,让他们吃,但是做的进修,可能味道有稍微的偏差。
“做饭还有各家各味儿呢,这做东西也一样,你家的甜点他家的酸点,没必要非要统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再一点请大家记住,这甘草杏最好是自然风干,别烘干,烘干的颜色不好看,我这儿暂时没烘干的,都是风干的,但是你们也别犯这个错误,颜色黑黢黢的谁吃啊?一看就跟长毛了一样,坏掉似的,没品相,卖不卖出去就不说了,自家吃着也犯膈应。”小于举人特意提醒他们。
自然风干是需要时间的,但是烘干不需要啊!
加大火力,屋子温度高点儿,风干需要三天,烘干可能就需要一天,省时间。
毕竟杏子的成熟期就那么一段时间,过几日不是熟透了烂了,就是让人吃了,再不就是被鸟雀啄了,总归不是完整的了。
就怕有人贪财,赶时间,坏了好好的甘草杏。
“瞧你说的,我们都知道,注意着呢!”
“就是,说风干就风干,不会烘干的,大夏天的烘干,可热死了!”
“就那么几间房子,还烘干呢,到时候别杏子没烘干,人先干了!”
“你说话咋这么中听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这么一说,小于举人才想起来,不是谁家都跟他家似的,大多数人家,都是普通的三合院,大菜园了,厨房连着火炕,夏天做饭都是用的外面的灶台,真用火炕烘干,得多少柴不说,也没地方烘干啊!
有炕那都是给人睡的,虽然说农家不太讲究,可也不能儿媳妇老公公睡一铺炕吧?
可是烘干烧太热,晚上肯定降不了温,哪怕勉强睡在上头,呵呵,不中暑才怪!
热晕过去的可能性,百分之八九十!
正月十五这天,没人请客,家里煮了饺子,黄大厨还笑言,两位老爷不在家,连食材都省了不少。
小于举人也觉得,吃百家饭,能尝到很多味道,还跟他讨论了一番,例如乔大娘的油煎豆包;孙大娘家的五香豆干等等,全村谁家都有点特色菜。
今年于家依然没有花灯出现,就 是普通的素灯笼,平时也挂在外头照亮用,也不闹花灯。
反而是在吃完早饭之后,小于举人带着于宝宝,又去祠堂上了香,桌子上摆着的东西,已经摆的够久了,主要是那三个头,第二天撤掉了,换了一批新的,是上供用的素点。
三个大头都被放到已经塞满了雪的大缸里,放到背阴的冷 处,冻得杠杠的。
这一整个正月里,就在各家轮流请客吃饭中渡过,最后一家请客吃饭的是学堂的两位先生,一直到二月初一才结束,而第二天,就是二月初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