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抄了,男女老少,赐死的赐死,斩首的斩首,充军的充军,为奴的为奴。
自此太宗一朝几乎就全是外戚把持,其间动荡也是精彩纷呈。
可惜太宗的命不够长,大概也是受了外戚把持朝政的恶气吧,坐了八年的天下,一病不起就去了。
陈皇后的嫡子太子裕当仁不让成了新一任的皇帝,高宗。
也就是先皇。
先皇是个狠角色,继位时年纪不大,血气方刚,虽然内心容不下别人骑在他头上把持朝政,但一点也不表露出来。
宫廷争斗围绕着永远的主体,那就是权力。
五年的卧薪尝胆,高宗终于一举拿下陈氏外戚,将大权夺了回来。
夺回朝政后的第一大事自然是为太宗时受陈氏一党冤枉的顾命遗老们平反,于是杜家唯一的男丁杜扶危又被找了回来,重新授予了爵位和官职,抄没的宅子家产也尽数归还。
杜家是武将出身,杜扶危自然也是个武人。
他不光继承的杜家尚武习武的习惯,也继承了先祖杜三用兵之法,更难得得是,比之其先祖,这人更聪明,更深谋远虑。
这也正是他如今能成为父皇身边最受宠信之人的原因。
这是个能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中看准目标的人。
他明面上效忠高宗,但却暗通今上。
当年杜扶危平藩灭匪剿乱,一连三大仗,打的是血雨腥风,为高宗皇帝定下太平盛世。
可是功高镇主,更何况高宗皇帝本就不是个心胸宽大的人,长期受到外戚的挟持,让他对朝臣哪怕是自己的兄弟亲王都有莫名的仇视感。
侍奉这样的皇帝,对有能力的聪明人来讲,很累,很可怕。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自然还是换一个更亲和一点的人来做皇帝。
天水桥一战,杜扶危彻底站在了今上这边。帮着父皇改换了天下,也为自己争得了一个更优越的生存环境。
父皇当了皇帝之后,杜扶危就举荐了闽文德。这个中年不得志却由着满腔兵法的男人取代了杜扶危的位置,成为了替帝国新的镇守大将。而杜扶危则老老实实交了兵权,领了虚衔告老还乡。
回老家待了一年多,便被父皇提溜了回来,授了兵部侍郎,入朝议政。第二年又兼任了工部侍郎。
这一年多是父皇对杜家的考察期,而杜扶危也确实沈得住气,坦荡荡想父皇表示了臣意。这么个能干有才之人,父皇自然不能任其埋没。
入阁一年多,就成了父皇身边的心腹。
这是个很要紧的人物,是个可以在父皇身边说上话的人物。
对于杜扶危,他早就想结交了。可这个老油子却一直对他若即若离,说不上支持也说不上反对,总不肯给个明确的态度。
在争储这件事要,杜扶危表现的很中立,从来不和任何一派亲近或者疏离。保持着一种刻意的本分,只尽忠于父皇和朝廷。
杜扶危这个妹妹,他也是知道的。说起来,他也曾打过主意旁敲侧击了一番,被这老油子委婉的拒绝了。
本来他也不设防,这种人只要不是自己的敌人,不是自己敌人的朋友,那就可以了。做的过了,也不好。
可如今父皇怎么搞的,竟然把这么个要紧人物的妹妹赐婚给了芳甯。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朝堂支持力量的转换。这意味着芳甯在父皇眼里的份量在加重。
父皇是个百转玲珑心思,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这一举动会带来什么后果。
所以他这么做,必然是考虑了后果。甚至这后果就是他想要的。
难道自己失宠了?不像,自己手里好几件要紧大事都是父皇交代着要紧急处理的,由此可见父皇依然对他信任有加。
那父皇为何要扶持芳甯?
阮芳庭坐立难安,心急如焚。
还有芳甯的态度也有问题。这桩婚事据探子回报,是芳甯自己去母后那头求来的。
芳甯不是傻瓜,自然也知道这桩婚事里面牵扯的是什么。
他去求说明他想要这份势力。
现在,这婚事他是求到了。剩下的疑问,就是杜扶危这份势力,他求不求的到了。
这也是他最担心的。
一旦杜扶危站在了芳甯那一边,对他可谓不小的威胁。
父皇的态度,芳甯的态度,杜扶危的态度,乃至于整个朝堂的态度,都变得暧昧不明起来。
怎么会这样?他不过就出去了三个月而已,回来就变天了?
这一仗以前觉得是建功立业,是打胜仗,现在全变了滋味,他觉得这是他的大败仗。
不行,他必须反击。
握紧拳头冷冷一笑,芳甯想和他斗,还是嫩了点。
真要和他争,就不该碰那个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