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虽然不曾是公主,到底还算是荣华富贵、父母宠爱的官家小姐,才不过几天,就成了个父母双亡的女奴,人生的命运跌入谷底,不过几岁的小姑娘冯氏哭哭啼啼地入了宫。
但她却没有意识到,命运的下一个转弯又开始了。
冯氏的运气还算好,她入宫为奴的日子没多久,就被带进拓跋焘的宠妃左昭仪的宫中。原来北燕灭亡前后,冯弘急着逃命,扔下了家里一堆妃子公主,结果拓跋焘就不客气地接收了,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得宠,被封为左昭仪。她就是冯氏的姑母,并收养了冯氏。
大家都是虎口逃生的人,自顾有余,他顾无暇,收养不是白收的。过了几年,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中常侍宗爱谋叛,太武帝拓跋焘被杀,继立的拓跋余也被宗爱所杀,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被拥立为皇帝,新帝拓跋濬大开杀戒,诛灭了许多宗室和大臣之后,将朝政安定了下来,即为文成帝。
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在经历了几个皇帝变换之后,深感地位和生命在秋风中飘摇,为了继续在后宫生存,于是把自己一手调教出来已经十分美丽可爱的侄女冯氏送给了新皇帝。当然这对于父母双亡,浮生挣扎的冯氏来说,未曾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冯昭仪先为北燕公主,后为北魏宠妃,美丽多艺,又深谙在残酷宫廷的生存之道,经她一手培养出来的冯氏很快得到了拓跋濬的宠爱,被封为贵人。这一年拓跋濬十三岁,冯氏十一岁,正是感情上最单纯、最热烈的年纪,因此这段感情基础非常好,仅仅过了三年之后,冯氏就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但是在北魏宫中做皇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在汉宫中卫子夫长得美可以做皇后,王政君能生儿子可以做皇后,赵飞燕跳舞跳得好可以做皇后,邓绥懂得打了左脸给右脸也能做皇后。但在魏宫中做皇后,有一项本事却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冶炼匠的本事。
《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宫中旧规矩,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历年来有许多热门候选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炼不成金人,后冠擦着头顶呼啸而过,看得见够不着。冯氏却是在五个候选人之中,唯一以手铸金人成功而戴上了后冠的人。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2)
为什么做皇后要先做一个好冶炼匠呢?数千年历史似乎也只有北魏宫廷有这种怪规矩。具体已不可考证,估计是前代哪位皇帝打仗,有个妃子临行送个金人给他做护身符,谁想后来打了胜仗,就龙颜大悦成了规矩传下来了,或有说是以前匈奴遗留下来的规矩。
但是这种规矩留下了很大的作弊空间,容易欺负外行人。冯氏能够因此做了皇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冯氏是知道这种体制的,她之所以能够一次成功,铸成金人,肯定私底下早就偷偷练过不少回了,宫里的炉子也不知道被她炼坏了多少个,那些烧炉火、备材料的宦官们也早就收进她不少礼物,混个烂熟了。
虽然说是宫妃手铸金人,看的是她们自己当冶炼匠的功底,但是冶炼是一门综合技术,那些烧炉火的、备材料的、打下手的人,稍稍给你弄点小手脚,这其他四位候选人的金人,可不就铸不成了吗?
从北燕到北魏,经历国破家亡,又目睹过宫廷动乱,两个皇帝脑袋落地的冯氏,在多年的宫廷生活中,在姑姑冯昭仪的言传身教下,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十四岁的冯皇后所做的事情,也早已经超出了她的年纪。
在冯氏刚刚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手铸金人的另一个候选人妃子李氏就被赐死。冯氏的铁血手段,初露峥嵘。
汉武帝末年,其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却下令杀死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理由是“子少母壮”,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发生像汉初吕雉那样的母后专权行为。北魏开国之主,道武帝拓跋珪对这一条非常欣赏,于是立为规矩,从此凡是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都要被赐死。
这也是北魏王朝所独创的另一个古怪规矩。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在看到一些古怪规矩的时候,基本上只会看其表面,而不去想一下为何古怪。
汉武帝为什么要赐死钩弋夫人?仅仅是无端残忍和疑心病重这一点,是不够的。当时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以巫蛊之变而被杀,皇后卫子夫被赐死。时隔不久,死去的宠妃李夫人家族又被以谋逆而诛灭,李夫人所生之子也因此失去继承权。而最初诬陷刘据的小人江充和钩弋夫人是同邑之人,而告发李氏家族是一名内宦,而当时内宫正是由钩弋夫人所执掌。两次大规模的屠杀虽然出自汉武本人之手,但是最终得利者却是钩弋夫人,她所生的七岁小儿刘弗陵也因此成为皇储当然人选。汉武帝不由得不怀疑钩弋这个小女子会是一系列阴谋的幕后黑手,也因此毛骨悚然,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态度,找茬儿杀了钩弋夫人。如果钩弋夫人不是一个有心机有能力的女子,想来一生自负彪悍的汉武帝,也不会无端生出“子少母壮”的忧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