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顾长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说话时,这位老妇人一手激动的拉着顾长生的手,一边指着自己的儿子,颤巍巍的说道。
顾长生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老妇人身边那个年轻人,已经向顾长生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挺直了腰,大声说道,“王爷,我叫戚绍义,入军事学堂就读四个月!家兄戚绍仁是杨万山将军麾下的游击将军,战死在哈拉帕河畔。我为家兄骄傲,更希望能象家兄一样,他日能够留名于‘英烈碑’上。这也是家母的愿望!”
看着这样一张年轻而赤诚的脸,突然间顾长生说不出任何话,此时,他的心中只有感动。片刻后,他先回了戚绍义一个军礼,然后向老妇人深鞠一躬,他诚挚的说道,“夫人,我为天朝有您这样的母亲而感动。”
老妇人大惊失色,“王爷,折煞老身了!为朝廷出力是我等小民的份内之事,如何担得起您如此大礼?”
顾长生的眼中泪光闪烁,“您当得起的!长生不才,没有把您的儿子从战场上带回来,您不但不计较,还把另一个儿子送往军中,让他继续从军――夫人,您太深明大义了!”说着,他又向老妇人鞠了一躬。
自投身军旅以来,顾长生一直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在战场上,所有人都是他局中的棋子,这当然包括己方士兵。对于在战场上作为博弈者的他来说,他很少在乎士兵的想法,因为那毕竟不是他应该主要关心的事情;为了全局而牺牲小部分人,对他来说那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但当他脱下战袍,站到那些因为战争而死去的将士碑前、站到这些因为战争而失去亲属的普通百姓面前时,他却是感慨万千:一直以来,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人,用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血肉,铸成了真正的长城――就是这些最普通平凡的人,顶起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脊梁!所以,华夏民族才能在经历了无数劫难后,仍然傲立于世!
此时,厅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顾长生他们吸引了,在看到顾长生的行为、听到他的说话后,很多人都被感动了,一时间整个大厅里充满着静穆庄严的气氛。
“嗤!”
一声冷笑响起,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笑者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发笑者身着紫衫,身佩青绶,众目睽睽之下,他缓步走到顾长生跟前,看着顾长生,他慢慢说道,“王爷,下官有事请教,望您不吝赐教。”
那是,谏议大夫陈来仪。
没有人想到,陈来仪会在这样的场合里作仗马之鸣,一时间人人都有些发愣。
顾长生向满脸铁青的光明施了个安抚的眼色,随后不动声色的看着陈来仪,“请讲。”
陈来仪理也不理周围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有些目瞪口呆的众人,他大声道,“自古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千万枯骨成就的,是一人的宏图霸业,破灭的却是千万人的家庭。请问王爷,您觉得这样的战争有意义吗?”
主办此次宴会的礼部尚书孟知书是夏侯子文的心腹,因为他的小心谨慎,所以在瑞王遇难后,逃过了光明的清洗。尽管光明知道他与夏侯子文间不清不楚,但因为抓不到明证,只好无可奈何的暂时放过他,让他继续坐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孟知书当然知道为了今天这一问,瑞王花了多少心思。此时,他在激动兴奋中又带着伤感:王爷啊,您去得太早了,只可惜您看不到这一幕了……
看着皇帝那双寒冽冽的眼睛,站在光明身旁的礼部侍郎段锦云浑身大汗淋漓,刚想开口让士兵把陈来仪拿下,但皇帝却吩咐道,“不用管他。亮王会处理。”
感受到皇帝的从容自如,段锦云稍稍放下心:既然皇上这么有把握,那亮王一定能应付吧。
尽管光明显得极其镇定自如,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是在提心吊胆。因为他深知,这种情况下如果就这么把陈来仪拿下,那就会给这在场的几千名老百姓心中埋下对朝廷决策的疑惑的阴影,更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他们把这疑惑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述说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这种疑惑,当所有的百姓都有了这种疑惑,――轻,则让百姓们对战争产生厌恶;重,则会让他们开始怀疑朝廷的每一项国策,甚至带来政局的动荡。所以,尽管恨不得把陈来仪凌迟处死,但光明仍然强自忍耐,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顾长生身上,希望他能反驳陈来仪,重新得到百姓的信任。
光明在心中默默祈祷着:“长生,你一定要驳倒陈来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