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秀女们就出完了,淑嘉再回宁寿宫的时候,时间才过了一个来小时。
佟妃笑道:“还是得你来办。”
淑嘉谦虚了两句,心道,外面男人不都讲个次序的么?还排得忒仔细,到了秀女这里怎么就乱成一锅粥了?
皇太后道:“可算是了了一件事儿了,我去菩萨那里上炷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现在平静了许多,哭得少了,倒是不停地诵经。
淑嘉与佟妃对望一眼,跟着她一道去了。净手,燃香,插到香炉里,回来再拜一拜。皇太后刚起身,又有消息来:离得近的公主,明日抵京。
作者有话要说:
理一理思路哈:
一、隆科多四儿的事情就这样了吧,他们不是主角,只是顺带,写得也差不多了。下面如果没有剧情需要,他们就路人了。
二、当在《圣祖实录》里看到马进良三个字的时候,偶瞬间风中凌乱了。大档头,你也穿越了么?
三、八旗的次序,文中的次序是看到研究清史的妹纸的小贴士写的,欢迎讨论。
第228章 晋江抽得我内伤
从社会学上来说,男女人口比例在105~106:100才是最恰当的,多了少了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看,康熙家都是破坏社会安定的不良份子——他们家的儿子数目在绝大多数时候比女儿要多。康熙自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时至今日,康熙活着的儿子排序到了二十,存活下来的在十五个以上,结婚生子的也有十来个了。与此相对的,是康熙朝公主的可怜数目,有公主封号的才排到了十,是皇子的一半。这十个里边儿活到出嫁的只有八个,算上抱来的常宁的闺女,也才九个。
这九个人里,到了现在能够来看望老父亲的,只剩下区区四人了。七公主未嫁而亡,五公主几年前也去世了,去年六月八公主死于难道,十二月十公主病亡。康熙家的姑奶奶,四剩下了大公主、二公主、四公主与九公主了。
四位公主在京都有宅邸,并不用宫里多准备些什么,硬要说准备,也就是准备一下她们入宫来“侍疾”时落脚的地方而已。入了宫,先到皇太后这里请安。
公主们到宁寿宫的时候,宫里已经都知道消息了,宫妃与太子妃是一定要出现的,福晋们也聚了不少。见了面,彼此一顿抱头痛哭。这一刻,在这屋子里的人绝对是真哭了。中风这个病症前面已经说过了,是个非常坏的病,要么死、要么残,不但身残还会引起脑残,后果十分严重。
你说,要是皇帝真出了点儿意外,这满屋子里的女人,也就俩人还能保持原有生活质量并且还有所提高——皇太后、太子妃。
其他人就过气了,宫妃有没有名号都得关到宁寿宫里过日子:鉴于康熙的皇后没一个还活着的,没人领头儿奔慈宁宫住去,她们只好跟着皇太后一块儿住了,人生就剩下诵经念佛了,连儿孙都见不着几面。
公主们呢,说是太子的姐妹,却没一个是同母所出。亲爹在的时候,想你了,巡幸塞外去你那里住一住,心疼你了,给你派医生送温暖,你也感受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换了个人,还是平时不怎么熟的一个人,不会虐待你,也没这么自在了——感情就是这么回事儿。
福晋们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皇子与皇弟差别还是挺大的,不说心理远近这种软条件了,从硬件上看也差了很多:皇子的待遇比照着亲王来,皇弟么,看你是什么爵位了,他们的福晋也是这个道理。目前皇子里还没一个得亲王衔的呢!
可皇太后跟太子妃就好受了么?答案是否定的。
皇太后哭得是最惨的,她心实,于待遇条件想得最少,就想着这几十年来康熙对她的种种孝顺。不是亲儿子又如何?天下亲生儿子又有几个能做到康熙这样敬重嫡母的呢?发自内心的伤感。
本已平静的心,又因为外嫁孙女儿的到来又酸痛了起来。老太太如天下母亲一般,为儿子哭了个昏天黑地。
皇太后连换了三条手帕,哭得开始打哆嗦。一屋子女人连忙来劝解:“老祖宗,皇上/汗阿玛必会无碍的。”您再哭坏了,咱们的罪过就大了,众女吓得先止了泪,不敢再引着老太太痛哭。
淑嘉的心理就很微妙了,康熙要是就这么驾鹤西去了,东宫无疑是最大的受益人。她战战兢兢十多年,最担心的无过于康熙哪天看东宫不顺眼了来个一废、二废的。可事情真要到了眼眉前了,她又迟疑了。
康熙临朝六十一年,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本上白纸黑字印着的,他还有十多年好活。淑嘉这样提醒自己,倒还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