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病梅(368)

作者:山负雪 阅读记录


不过半刻,帐中涌进许多人。

王离,李知,医正,谢愈的眸自他们身间一道道掠过,却始终不见想见之人的面庞。

“李知,可还好?”他轻问。

清河叹了一声,回他言:“三娘晕血,昏倒在雪地里,还未转醒。”

谢愈却怅然若失,怔怔望着帐顶。

“医正,他这伤可有大碍?”王离扭头。

“人能醒过来,已是万幸。”

帐中衆人闻言,皆不再吱声了。

清河转行去三娘帐中。

将掀帘,风雪涌入,便对上怔忪转醒的微红眼眸。

“三娘醒了?”清河目中一喜,快步至榻前。

她将案前烧好的热水,斟了半碗递去,又缓缓言:“三娘再歇息片刻,一会儿便要动身回城了。”

李知坐在床头,涣散着瞳仁,还陷在旧岁那场春日暖阳间。

她忽而开口:“谢愈他”

随即挫然停在那儿,甚至不敢相问。

“他醒了。”清河轻答。

风雪不要命地撞帘。

二月初的大雪淹埋了这场兵火燎天的战事。

大豫十八年,这场自河东西下攻城的反叛之军,终于剿灭。

女圣人,外尚书与谢少师,一同活着回到了长安城。

少了中官之患,李竹开始着手整治南衙十六卫。

节度使谋反之事虽歇,可其下隐患依旧要磨着岁月去纠正。

失去二使君的河东之地,被李竹委命于王离。

而朝中的外尚书与谢少师,却皆打算离开长安,去往诸道州县。

晚唐依旧行于波浪叠起的大海之上,藏匿的黑暗还需提刀捉影。

长安城外还有多少个东都,又还有多少个深州,他们的使命仍在一刻不停的运转。

大豫十八年,五月。离先帝崩逝已满一年,礼部开始着手操持着改元。

三道牌子呈上,李竹却选了“朝平”二字。

于是朝平元年的五月,雨春楼间,四人又摆了这道践行宴。

残阳如血,倾洒其辉。

三人的背影照在橙黄橘绿里。

灰暖的影子拉得老长。

青雀陪在李竹身旁,不由叹道:“妾还记得,大豫十六年的五月,圣人与外尚书谢少师一道,送王使君出长安,如今两载流水般而过,竟只余圣人独坐长安,送别三人。”

李竹立在春雨楼前,眺望长长坊街间,越行越远的三人,不由目中发涩。

是啊,长安像一座囚笼,困着的,只余她一人。

朝平五年的孟冬。

李知与谢愈一路东上,去往北都太原府。

愈靠北,天愈寒。

李知将厚厚的大氅系在谢愈身间,擡眼嘱咐:“知晓自己身子弱,还披着那般薄的氅衣。”

谢愈笑着咳嗽,也替三娘理了理氅间的杂绒。

“我还以为长安的大氅,合该捱得住北都的雪天。”

李知还在气他不爱惜身子,听了这话没理他,自个掀了帘子下马。

寒风刺骨,哪里如长安的雪温情。

李知缩回手,心里担忧谢愈的身子。她又扭回头,朝他言:“五郎便在马车里头呆着,我去问问旅舍便回。”

谢愈依言点头,朝她温声正色道:“三娘莫见了北都风情,倒将为夫忘在了车里。”

李知睨了他一眼,“我还气着呢,五郎莫要招我。”

话毕,细细放了帘子便下马车。

独留谢愈在内垂眸低笑。

北都的旅舍不同长安的独楼,是由小院围成。

李知踏步入内,掌柜忙笑脸相迎。

“女娘要住店?”

“是。”她抿唇,四周打量了番,又道:“一间两人。”

“好嘞。”

掌柜刷刷在账上记着,一阵风过,蹿进来不少孩童,乐呵呵围着正堂转圈。

一人拍手一人乐唱:“长安有二圣,舍一求安稳。大军临城下,刀剑不留痕。”

这首唱完又唱下首:“女主惑王朝,中官仰颈叫,百姓揭竿起,可笑无处闹。”

李知一愣,不由得回头。

掌柜摸着头笑言:“自家的娃娃,不知在哪儿学的,天天满街坊跑着唱。北都的天冷,女娘瞧着不像这处的人,要不去前头坐坐,我给你上道热茶。”

“有劳。”

正堂的散客不少坐下吃茶的,热汤入肚,身子一暖,话也多了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