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公务员(979)
作者:名剑山庄 阅读记录
而今何夕的名望就有想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触动理念,远远不如触动利益那么招人恨。
这个新情况,让何夕很头疼。
何夕说道:“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何夕心中也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今的何夕不清楚其中厉害。但是朱元璋未必不清楚。不知道朱元璋不在意读书人的力量。还是不在意何夕的名声。
如果是前者,自然什么都没有。如果是后者,何夕心中忍不住苦笑,暗道:“看来,陛下也准备让我为商鞅啊。”
孤臣变法,法成身死,人废法不废。
这真不知道是荣幸,还是悲哀。
苏伯衡本来想请何夕澄清一下,但是听何夕这么说,内心之中也叹息一声,暗道;“得了,什么也别说了。”何夕的举动,与正式承认差不了多少。
甚至此刻苏伯衡起了辞官回家的想法。
一方面,苏伯衡是真的上了年纪了。另外,就是苏伯衡有些看不准何夕的未来了。
毕竟,与天下读书人为敌。能一时骄横,很难长久。苏伯衡不觉得何夕的学问有什么错的地方。但当初王安石的学问,一度也是天下第一,他祖上苏家兄弟的蜀学,一度也流传天下。而今何在?
解缙说道:“大人,以学生之见,陛下召见大人,恐怕是要对这一段时间的争论,盖棺论定。”
何夕也不想思考,自己在士林之中名声的问题了。他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不管他再怎么控制国子监,国子监能为他提供的人才也不会太多了。反倒是辽东的人才,才是自己的基本盘。
无他,对辽东的读书人来说,即便有了科举,就好像他们能考上一样,这个规律放在北方大部分残破的省份都是可以的。因为元末战乱,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家大族。
所谓的耕读传家,是真的耕读传家,与普通百姓一样,需要下地干活那种。
他们对朝廷政策反而不敏感。
甚至吏考,说不定对北方人更加友好。毕竟他的门槛比科举要低。
只是何夕与南方大部分读书人矛盾尖锐,这样的矛盾将来该怎么化解?大明不可能只有北方,没有南方?
第一百五十三章 揣摩圣意
何夕将自己一脑门官司放在一边,说道:“盖棺论定?”
解缙说道:“大人以为陛下会偏向谁?”
何夕说道:“偏向你。”
解缙说道:“开海之策,虽然是大人执行,但是陛下的意思。区区鼠辈,安能阻挡陛下的国策。商议大半年未有休止。已经是陛下宽容之至了。既然要下定论。自然要有始有终。”
何夕说道:“我明白了。”
何夕明白得更多,与当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何夕心中暗道:“陛下,你就是这么不放心我?这是让我自绝于江南士大夫啊。”
何夕早就知道。他与江南士大夫并不是一路人。但是何夕其实从来没有放弃从江南士大夫之中寻找人才。盖因江南士大夫,仅仅是一个笼统的名词,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
他们如果是一个政治实体的话,朱元璋都不先对淮西集团动手了。而是对江南士大夫们动手了。
正因为江南士大夫不是一个政治实体,其中派系之多,恩怨之多,简直不可计数,别的不说,姚广孝也算是江南人。刘璟也算是江南人。他们从广义上,也是江南士大夫。
何夕不需要整合整个江南士大夫,只需整合一部分。何夕的实力就会变得很可怕。
朱元璋需要的一个锐意变法大臣,王安石第二,而不是王莽第二。
自然不需要让何夕成为当世圣人。
随着何夕创立新学说,南扩南洋,东灭高丽,更是数年之内,将辽东建设成为北方最富饶地方之一。或许在北方,也只有山西,山东两地,要比辽东富裕了。这是因为两地在元末战争之中,受到的摧残比较少。
这让何夕名声大盛。
变得让很多人敬仰,有更多的追随者。而今看来,超出了朱元璋想要的极限。
所以朱元璋给何夕降降温。单单阻碍科举还不够。还有别的事情。
何夕看透之后,忽然心理平衡了许多。
朱元璋对何夕真不错,何夕想在朱元璋死后,争夺大明最高权力,这让何夕有一些惭愧的感觉。毕竟娶了人家女儿,窥视人家的家业,在何夕内心之中,还是有道德谴责的。
不过,而今何夕释然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并不是朱家家业。如果何夕想取天下为何家天下,那么何夕自然该有惭愧之感。但是并不是。一为公,一为私。何必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