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公务员(351)
作者:名剑山庄 阅读记录
诚然。
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苦。但是有自己的土地。大部分百姓都是能够活下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大明百废待兴,什么东西都缺,终大明一朝,所有大明百姓,都在怀念洪武一朝。说洪武一朝,民风淳朴。其实,朱元璋一辈子都在做均平两字,土地要均平,赋税要均平。
这才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这样的情况下,也给何夕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因为土地的分配相对平均,大多数百姓都被绑在土地上了。
何夕之前调动的是朝廷的人力物力。才没有那么明显。而今在农忙时期下乡。他没有看见,一台织机在响。
安庆公主对于下乡,走过几次。就腻歪了。索性留在朱泾镇。
真正一直跟在何夕身边的人是姚广孝与,杨寓。
姚广孝见何夕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说道:“大人,有什么心思,可以让我为大人解惑?”
何夕说道:“姚先生,我这一次出外,是很多事情要做的。但是第一件事情,就是搞钱。”
姚广孝说道:“搞钱?”
何夕说道:“正是。在朝廷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钱的。我本想在棉布这个行业上下手,只是而今看来,却很难下手。”
姚广孝说道:“何大人,准备如何下手?”
何夕说道;“这些织布机,你也看过了,其实可以加以改进,用机械之力,多加飞梭。其利数倍。甚至数十倍。但是而今江南,百姓男耕女织,一旦我用了新型织机,恐怕百姓生事啊?”
姚广孝说道:“大人,或许搞错了一件事情,不管大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动百姓的田地,百姓是不会生事的。土地才是百姓的命根子。而不是其他的。”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你这样说,我心中更是不安。”
“大人,大可不必如此。”杨寓忽然说话道:“男耕女织,在寻常人看来,或许是五柳先生的田园归处。但是唯有亲历者才知道其中辛苦。百姓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道路。”
“这也是大人,发展生产力之论,高明之处?顺人性而合天理。”
何夕看着杨寓,只觉得这话说得好听。也在理。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有几亩薄田,男耕女织,与大工业生产地之下的寻常劳工,到底谁更好,何夕还真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何夕却是知道的。
很多事情,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选择权。
同样,何夕看似有选择权。但是选择权也不大。
且不说,朱元璋想要大明更强大,必须走这一条路。即便何夕不去这样做。几百年之后,还会有人逼着他们这样做的。辛苦不辛苦,担心不担心,都是无用之功。
何夕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何夕说道;“杨寓,交给你一件事情。”
杨寓说道;“大人请讲。”
何夕说道:“这些织机你都看到了吧。”
杨寓说道:“已经看到了。”
何夕说道:“将各种各样的织机,全部送样品给工理学院。让他们给我改进。比如多加几个飞梭,我需要效率更高的纺织机械。可以用水力,风力推动的机械。”
在何夕看来,这些织布机在机械上,实用性上堪称完美。
但是这种完美,是与男耕女织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一个女人农闲织布。那就最合适不过了。至于加飞梭,增加织机的宽度等等。都会给家庭作坊的织布带来问题。
甚至这样的织布机,在后世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形制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男耕女织这个使用环境之下,而今的织布机,根本不需要修改了。也无从修改。在何夕看来,唯一可以修改的地方,大概是在织布机上一些易损件,从木头换成铁。
之前不是不能换。而是一个成本问题而已。
甚至将家庭用的织布机,演变成做大作坊,或者说工厂用的织机。类似于珍妮纺纱机的改进,其实也不难。甚至在元代,王祯农书之中,就有类似的修改。
所以,这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正因为如此,何夕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所以让工理学院,单独设计。也算是淬炼他们的能力。
反正基本力学机械的原理,何夕也整理出来的。而且工理学院,有很多都是工匠出身,动手能力要比何夕强大太多了。这也无须他担心。
杨寓立即答应下来了。
何夕也就不在松江停留了。
毕竟松江这里虽然有棉布产业的一些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何夕觉得有必要,将未来的棉纺中心,放在南京附近,也不是不可以的。作为朱元璋一大功绩之一,就是推广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