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公务员(1670)
作者:名剑山庄 阅读记录
所以,朱允炆必须有钱。
海上的事务,就被朱允炆拿到手中,作为财源之一。
之前傅友德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事情,不是不关注,不知道。而是知道不能越界。傅友德已经执掌大权,手中的军队几乎占据了南京所有军队的一半。
这种情况下,你还对皇帝在军中的力量指手画脚。
你是在想什么?或者准备做什么?
只是傅友德而今对海上的战事,已经忍无可忍了。
傅友德可是在日本打过仗的。他对北京的海上优势,其实很明白。这里面最大的优势,其实并不是船只的优势,而是造船的优势。真正说起来,海上船只数量以东南为最。
奈何,东南造船业却远远比不上辽东。
一方面是原材料优势,另外一方面是技术优势。而今更有市场优势。
原材料优势就不用说了,东北大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伐木业是整个东北最先发展起来的产业,适合造大船的木料储备了不知道多少。
要知道,一根木头从砍下来,到能够造船,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而今现在可以造船的木头,都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就开始储备的。但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正是海上船只有一些过剩,木料价格大规模下降,很多伐木场都倒闭了。
也就是辽东财大气粗能够囤积起来。
技术优势就不用提了。
这十几年来,辽东一直是大明最新技术的试验场。旅顺造船厂更是大明,乃至整个世界技术最高的船厂。而且从辽东能够得到更多的铁件。虽然造船大部分用木头,甚至很多造船技术都可以做到不用一根铁钉,但实际上,不用铁钉固然有技术问题,比如铁与木头结合,时间长了会有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铁价贵。
而今随着何夕将铁的价格给打下来了,造船用的铁料越来越多了。
这些在辽东都能很便宜的获得。
也算是产业链优势。
在开战以来,南京几乎没有对海上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开海作为何夕制定的政策,没有被推翻,已经是看在钱的份上了,想要更多的优待,根本不可能。
所以,南京下辖这些地方,海贸还在顽强的进行着的,但是都不赚钱。
而何夕这边,为了打开市场,为了振兴海贸,何夕不惜发动战争。自然带来很大船只需求,很多商船都做随军的生意了。总之有极大的市场。
如此一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十四章 南京的海上危机
海军打得是存量,这是后世高烈度战事的结果,在这个时代,还不是造船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傅友德很担心,海上战事剧烈起来,对整个大明影响都非常大。因为他很明白,北京水师力量要比倭寇强大太多了。
而财政问题,傅友德也很担心。
毕竟打仗打得是钱,而且其他问题,傅友德都能解决,但是钱的问题,却不是傅友德能够解决的了。
……
朱允炆从傅家回到宫中之后,那是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
傅友德见朱允炆态度良好,趁着这个机会,将傅友德各种担心看到的各种问题,全部说了。
朱允炆听得很不舒服。
一方面,很多事情朱允炆根本没有想过,他本来觉得,自己登基这一年以来,做得非常好的。但是而今看来,却不是这样的。哪里都是问题。
另外一方面,他固然知道,傅友德所说的是真的,是老臣的一片真心。但是也不能不感觉傅友德是不是有意落他的面子,让他知道分寸,老老实实听话。
只是朱允炆不舒服归不舒服。
他还是有自制能力的。
强行将自己内心之中,一些负面情绪给清理掉。比如,对傅友德的过度猜忌,而将精力放在具体事务上来。
而今的朱允炆真正感受到了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一方面是北京的强势。如果之前,朱允炆还觉得河间之战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今他不敢这样认为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徐达之死。
如果之前,朱允炆还寄希望于徐达出手,力挽狂澜,为大明朝廷立最后的功劳。而今朱允炆只能靠自己了。
他只能面对这些问题,一个个都解决掉。
军事上的问题,朱允炆暂时不用管,一切都交给了傅友德,让傅友德去主持北方防线,在各方面给与支持。
甚至而今的傅友德比河间之战前更有权利。
但是傅友德提到的各种问题。
朱允炆都要一一解决掉。
朱允炆沉思了好一阵子,立即召见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