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2349)

作者:寒梅惊雪 阅读记录


招募制度是好的,能保障军队战力,但问题是,大规模的招募制必然冲击卫所制,那卫所还要不要种地,要不要军屯?

都招募兵走职业兵路线了,再让他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是不是不太合适?若没有卫所军屯,朝廷能不能解决这部分军粮缺口,能不能解决这部分财政缺口,又关系到户部。

这是牵一点而动整个大明的大事,自朱允炆提出至今,五军都督府、户部、内阁就争论不休,尚没有形成一个可行方略。

而新良种的丰收,则为破局提供了可能。谁都可以预想,用不了五年,新粮种将大范围种植,而伴随着垦荒田亩增加,水利工程完善,粮食大丰收已逐渐会成为定局。

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卫所完全可以将屯田转出去,交给军士家眷、商人、百姓等,卫所军兵彻底独立出去,不再隶属于土地,专门接受军事训练,随时保持战斗力,这也为整编制军士轮换提供便利。

这一次,朱允炆没有发表执政方向的演讲,却在建文报上刊登了一则演讲稿,名为《教育与科技,土地与粮食》。

在这一篇文稿中,朱允炆明确了建文十一年的执政内容,即继续抓教育,推科技,提升粮食产量。让人意外的是,时隔多年,朝廷再一次提起土地兼并问题,并明确彻查不规范土地流转,非法土地兼并。

这让许多大户、勋贵紧张起来,一个个开始盘问自家到底有多少地,怎么来的,有没有合法手续,有没有偷税漏税……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对太子的考校

建文初年,朱允炆将抑制土地兼作为朝廷新策,借着洪武朝残留的血腥味,以强横的君权推行全国,无数官员、士绅、大族损失惨重。

然而,十年过去了,朱允炆并没有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只不过是延缓了兼并的速度与规模,却没有真正抑制住兼并。

十年建文朝,多了不少勋贵,这些勋贵有了权,有了钱,第一件事想的就是购置田产,上百亩地哪够,至少也得弄个几千亩,上万亩。

蓝山伯王真之所以打死百姓,不就是强制兼并土地的结果?

除了暴露出来的王真,还有很多没有暴露出来的,有些没有打死人,只是借助强权,以低价或市价购置,转而让失去土地的农民充当自家佃户。

新兴勋贵在这样干,商人有钱,也要购置田地,新进入朝廷的士人阶层,也得购买田地。有钱就得有田,有田才能算大族,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个基业。

在这种逻辑的推动下,土地兼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苗头,抑制土地兼并的力量有所松动。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再一次提出了抑制土地兼并问题,许多官员看到建文报,已经开始写信通知家里人,该退的地退回去,该补的手续补全,千万别被抓了典型。

一些官员不以为然,买来的,那就是自家的地,咱也是正常交易,有官府开具田契,任你怎么查,我们都是清白的。

可这些人低估了朱允炆打击土地兼并的力度,元宵节刚过,官员刚上班,朱允炆就下达了一道旨意,内容很多,但核心内容只有一条:

抑制土地兼并,从官员做起。

一品官,最多只能有一千五百亩地,超出一千五百亩部分,朝廷按市价收回,发卖给百姓。

二品官,最多只能有一千二百亩地,超出一千二百亩部分,朝廷按市价收回,发卖给百姓。

……

七品官,最多只能有三百亩地。

九品官,最多只能有一百亩地。

朱允炆不仅规定了官员田亩数量,还特别规定,朝廷收回再以低价发卖给农民的土地,一律采取“官蓝田契”,而这一类田契,不允许二次交易。

换言之,百姓买下官蓝田契的田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你随便耕作,只要缴纳朝廷赋税就行了,哪怕是死了,你儿子也可以接着种,没人收回,但如果你想卖地,抱歉,这类土地不准买卖。

此圣旨一出,顿时激起官员反弹,除了内阁、六部尚书、侍郎外,基本上所有能说话的文官都站出来反对。

朱允炆的这一道旨意,触动了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现在已经不是建文初年,朝臣对朱允炆不了解,生怕得罪出现一次建文大案,加上洪武朝的清洗让太多人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可经过十年的恢复,新兴地主的出现,反对的官员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至少他们是如此认为。

可这些官员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都察院的戴德彝、练子宁没有说话,六部尚书、侍郎没有说话,内阁大臣也没有说话。
上一篇:大明国士 下一篇:红颜倾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