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1437)

作者:寒梅惊雪 阅读记录


杨士奇低头感叹:“你也知道南面的情况,眼下缺训导不止是北直隶,到处都缺。”

朱允炆颇有些无奈,训导即教书先生,这东西不是器物,赶时间就能造出来,学问需要岁月的积累与沉淀,朱允炆再有能耐,也变不出来先生,要不然也不会抽调监生充任先生了。

张博志低头沉思了下,缓缓说:“其实,还是可以找一些人充当先生。”

朱允炆眼神一亮,忙问:“哪里还有先生?”

张博志看了看夏元吉与杨士奇,最后对朱允炆严肃地说:“致仕的官员及其家眷。”

“这……”

杨士奇有些为难。

致仕就是退休,能退休的官员,要么是年老走不动了,该回家休息了,要么就是朝廷不需要,提前养老了。前者怕是用不好,后者怕是不好用。

不过官员的家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当官的爹,都希望儿子能进入朝廷继续当官,少不了教育,只不过这些儿子们可能被科举教育挡在了朝廷大门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问,选一批人测试测试,合适的话确实是能当先生。

朱允炆沉思了下,思维进一步发散:“既然都需要在官员家眷中寻找了,何不干脆就来一个大规模招聘。”

“招聘?”

张博志、杨士奇等不解。

陈木、崔娘等人听着几人的对话,如坠雾中,虽不甚明白,但好像说是在招揽先生的大事。

招聘,招揽与聘用。

朱允炆直言:“在府州县张贴告示,标明招揽待遇,只要是通过社学训导考核的人,便可进入社学任教。从民间挖掘先生,比如在这宛平县,山西移民如此之多,总有一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先生吧?”

“有,有的。”

陈木连忙喊道:“孙大娘家里的儿子孙炬就是个秀才,只不过孙大娘腿脚不好,孙炬又需要打整田地,就耽误在家,也没再去参与科举考试。”

朱允炆笑了,对杨士奇与张博志说:“困扰了我们这么久的问题,解决起来竟是如此简单,仔细想想,我们当初还是有些愚钝啊。”

张博志与杨士奇苦笑连连,从民间挖掘先生,大家是想过的,只不过目光集中在了私塾先生、家学先生方面,并没有更深一步。

朱允炆放松许多,先生不足问题成为了桎梏大教育战略的短板,现在这个短板有希望得到解决,自然是好事一件。

不是朱允炆不想直接发展物理、化学等诸多实用性科学,直接提升大明的科技水准,而是若干个人或少数人研究这些学科对大明的意义与价值有限,必须从根本上夯实基础教育。

科技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群人支撑起来的,没有一大批的新式教育人才,没有一大批懂得数学、杂学与辩证、善思的人才,发展科学都是虚妄。

没错,朱允炆是可以直接画出蒸汽机的图纸,可问题是刚强度钢材的冶炼技术朱允炆不懂,冶钢需要人才,没有数学思维,人又不识字,不善于思考,冶炼钢铁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度缓慢,不信观察历史长河,自春秋至大明,均分下来,两百年出现一次微小的技术革新就不错了。

纯碎靠匠人的经验积累与偶发性触发技术革新,是推动不了科技快速迭代的,唯有人才是根本。

现在的朱允炆,就是打地基,夯基础,扩充人才库,一旦这批人才成长起来,分散到诸多领域,大明才可能从纯碎的经验科学转变为理论科学与理性科学,有条理、有方向、有系统地向前发展。

这是朱允炆的教育大战略,谋划长远的布局。

第七百四十九章 暴脾气的平安(三章补更)

心病一去,朱允炆顿觉轻松,谢过陈木夫妇招待后,让汤不平留下一些钱财作为酬谢,可陈木夫妇见朱允炆与张博志相熟,怎么都不收,只好作罢。

马车备好,一行人出发前往北平。

一夜大雪,虽有些阻塞交通,好在走不太远,便到了混凝土道路之上,此时混凝土道路的优势展露出来,积雪好清理不说,马车与人走在上面,完全不需要担心下面有坑洼。

马车才走了不到一里,刘长阁就停下了马车,隔着帘子对马车里的朱允炆等人说:“爷,陈家姑娘一直跟着我们的马车。”

朱允炆有些好奇,走出马车,看向不远处跟着的陈余,此时张博志也下了马车,疑惑地招了招手,喊道:“余丫头,你可是有什么事?”

陈余紧走几步到了近前,行了个礼,说:“张先生,我想跟着你们入城,找点事做。”

张博志惊讶不已,见陈余肩膀上竟还有个小小的包裹,不由紧张起来:“这事你父母可知晓?”
上一篇:大明国士 下一篇:红颜倾情

同类小说推荐: